“妈妈,哦要朋多(苹果)。”
“宝宝你要什么?”
“朋多!朋多!”
本来是母子俩温馨的相处时光,可小朋友发音不准的说话却让妈妈有些为难。有心想让孩子多说几次练练发音,可最后换来的却是孩子的生气。
其实类似的场景曾发生在很多家庭中,家长想让孩子说清楚,可孩子无论怎么努力都说不清楚。结果就是双方都不开心,然后下一次依然如此。
很多父母都清楚这是孩子的发音出现了问题,但他们想知道的是,发音不准和孩子的舌头有没有关系?
发音不准和舌头有没有关系?就语言本质而言,发音是一个多系统配合,精密协作的过程。这其中,舌头作为声腔区域控制气流排出以及部分音节表达的发音器官,一直以来被很多人所重视。
舌头是如何影响发音的?作为发音器官之一,舌头的灵活度决定了舌尖音的清晰与准确。所谓舌尖音,是指舌的尖部靠近或顶住门齿、上齿龈、硬腭的前部而发的辅音。
普通话语音中的/z/、/c/、/s/(舌尖前音);/d/、/t/、/n/、/l/(舌尖中音);/zh/、/ch/、/sh/、/r/(舌尖后音)都是舌尖音。
既然发音与舌头的关系如此密切,那发音不准是不是和舌头也有关系呢?有关系,但也不一定有关系。
有关系:1.位于舌头下部的舌系带短会对舌头的灵活度造成极大的限制,从而造成发音的不清楚和不准确。
2.舌头本身发育的不良/异常,比如“W型舌”由于舌尖及舌中前部的发育问题,同样会造成发音的不准确。
不一定有关系:发音的形成是多系统的过程,即便舌头发育正常,小朋友也可能因为软硬腭的损伤、唇齿的缺漏而导致发音上的问题。
发音不准和哪些因素有关?1.器质性构音障碍(如腭裂、隐性腭裂、悬雍垂发育异常等)
器质性病变,或者说器质性发育异常,它们首先破坏的是儿童的语言“硬件”,即软硬腭、悬雍垂(小舌)。当语言“硬件”被破坏,孩子的语言就像是无根之水,即便他很想努力说清楚,但现实和幻想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2.听力障碍(主要指轻度及部分中度听力障碍)
很多人想象中的听障儿童应该就是不会说话、听不见声音的“聋哑人”,但其实只有重度和极重度的听障儿童才被称为“聋”。相反,部分轻度及中度的听障儿童是可以保留一部分语言能力的。
但是,由于听力的逐渐丧失,导致他们的发音显得很尖锐,而且分不清相似音节,所以很多时候会出现“发音不准、词不成句、语句中断”的现象。
3.长期处于方言环境
首先要大家明确一个概念,并不是方言不好,而是多种方言 普通话/外语的交流环境不适合孩子的成长。对3岁前的儿童来说,母语的习得要尽量避免其他语言干预,很多家长虽然规避了学习外语,但忽略了方言的频繁使用。
对中国儿童来说,由于汉语言的学习需要左右半脑同时运行,因此当多种语言(包括方言)反复在他学习时出现,大脑会自动捕捉这些语言信息,并将之吸收、转化、编译,自然会影响孩子的语言习得。
时间一久,他们的语言发育自然也就受到了影响,发音不准难以避免。
预防发音不准,专业机构这样建议根据我们机构的数据来看,目前我国语言障碍儿童数量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其典型特点就是“发音不准”。为了预防发音不准,降低语言障碍的发生,我们这样建议大家:
1.做好儿童的基因筛查、听力筛查及其他疾病的筛查,将病理性问题扼*在“萌芽”当中;
2.保持语言环境的稳定和统一,在孩子面前的交流尽量用同一种交流方式,切忌方言和普通话夹杂使用;
3.教导小朋友学习拼音时要遵从发音规律,不要今日舌尖音,明天舌根音,这只会让孩子的发音基础遭遇混乱;
4.双语学习不要过早,应在3岁后具备一定语言能力时方可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