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的责任是什么,初中生在社会中的责任

首页 > 教育培训 > 作者:YD1662023-07-09 04:23:04

中学生的“担当”是一种才华与自信,是一种使命与职责,是一种贡献与品质,是一种追求与信念。面临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成长培育过程中的诸多挑战,作为初中老师,我们要积极地提倡学生“在担当责任里做事情,在做事情时成长”,指引中学生从自我开始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自主接纳并敢于担负自己的责任,培养出有勇气有担当,并在担当中感到快乐的良好品德,努力创设具有特征的担当培育文化,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成长。

初中生的责任是什么,初中生在社会中的责任(1)

一、培育中学生自我责任感的意义

中学阶段是孩子首次发展自我独立意识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初中老师要培育中学生优异的道德品质,树立责任担当意识与乐观的生活观念,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基础。马卡连柯曾说过“大多数问题的解决教育方式就是培育学生的责任感”。老师在培育学生的责任感时,应当让学生先学会对自身负责,如果学生自身就缺少责任感,必定会导致缺少对学校、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意识。在目前的社会中,各方面竞争都很强烈,学生的学习压力自然也就更大,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心理意志、生理意志与社会文化意志。而培育中学生的责任心能够推动学生自己主动学习,自行调整心态,独立成长发展。因此老师要注重对学生自我责任意识的培养。

老师对学生进行品质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形成自我责任意识。品质教育能够加强学生的心理意志、生理意志与社会文化意志,学生接受品质教育可以促使他们主动学习,自主调整心态,对自身进行评价,为自身树立道德标准,从而不断促进自身发展。

培育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也是学科讲授的关键组成部分。任何学科的老师在讲授时都会碰到比较个性化的学习难题,大多数智力原因或者是非智力原因引起的心理活动,都需要依靠中学生的内在素养——自我责任感,在学科的学习中对多样的意识进行渗入、改进和调整。

二、培养中学生自我责任感的问题与目标

当代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懒于做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家务,在学校里既没有热情也没有勇气去参加各种活动,大部分都是在老师的指引或者是要求下勉强完成事务,无法在活动中得到感悟和创新。在学习上也是这样,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课上不主动钻研问题,跟不上老师的教学思维,更不要说养成喜爱学习、遇到问题多思考、探索答案的良好习惯。更严重的是部分农民工的孩子,不喜爱学习、不了解怎样学习、根本就不学习等等。但是纵观每个学生的成长,都会有一个从无纪律到他人规范纪律再到自觉遵守纪律的过程。中学生随着岁数的增加,随着自我认知的加强,会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责任担当,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遵守纪律的意识会逐渐显露出来,所以老师在培育学生的品德素养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感。想要完善品德教育的研究,老师就要培育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从而激励学生主动接受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主动发挥自身的潜能,通过对学生兴趣的培育、目标的制订以及舞台的展现,让学生在自我责任意识的驱动下,增强对学习和学校活动等的参与热情和勇气,并养成这种习惯,不断提升对自我的要求,以此在活动中得到感悟和创新,推动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三、培养中学生自我责任感的策略

1.辅助学生明确目标

老师如果想要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学生,就要通过调查去探索学生各类行为的需求与动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对自身的要求。班主任要通过挖掘学生中的优秀典型代表,树立学习榜样,辅助学生设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在班级里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2.找寻学生自身的优点

老师在探寻全班学生普遍性质的同时,也要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辅助每个学生找寻自己的发光点,从而帮助他们发掘自身成长发展的突破点。

3.为学生提供表演空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在多种多样的品德教育活动中,老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布置活动的内容和目标,激发学生勇于创新,让学生在活动中切实领会和感悟,从而内化成内在修养。在课堂讲授时,老师要认真准备问题,鼓舞学生解答问题并学会举一反三,让学生养成学习和钻研知识的兴趣。

4.培育学生自我责任感

中学老师要以新课改制度为根本,把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当作教育宗旨,用自身的责任感去感化学生,与中学生建设“互相尊重、民主友好、互助互进”的师生关系,这样可以真正挖掘出学生的潜能,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标。

学生在初中阶段接受的教育和形成的品德,会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因此老师要重视对其自我责任的教育和指引,并重视培养他们的基本道德素养,这不仅为他们以后的成长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也为我国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石。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