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域广阔,在边疆少数民族集聚地区,传统民族文化独具特征,具有丰富的文化艺术研究价值,下面介绍一下藏族、彝族、维吾尔族的传统文化代表。
1、藏族门巴戏门巴族是古门隅土着居民与渗入门隅的藏族和其他部族血统长期融合而成。其文字用藏文,在门巴族语言中很多都是藏语词汇,藏语借词占门巴语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门巴戏也称门巴拉姆、门巴藏戏,是门巴族戏曲剧种。流行于喜马拉雅山东南坡门巴族聚居区,即现在的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勒布区。
门巴戏的起源主要是酬神歌舞,其直接源头据认为是宗教祭祀活动中的巴羌表演,把它加以情节化,就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门巴歌舞戏剧。
门巴戏由于源自宗教仪式活动,戴假面具演出者在锣钹伴奏下,说、唱、舞错落穿插,交替配合,常常会产生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
门巴戏虽然受到藏戏的影响,但并未照搬藏戏的模式,而是根据本民族的审美需要和审美心理进行消化和吸收,使之成为巴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门巴戏的表演源自门巴族的民间舞蹈、歌舞和宗教艺术表演,其音乐则源自门巴族民歌“萨玛”(酒歌),此外又吸收了门巴族的说唱音乐、古歌、悲歌和宗教音乐。
2、彝族撮泰吉撮泰吉,为彝文译音,“撮”字意为鬼,“泰”字意为变化,“吉”字意为游戏,通译为人类变化的戏,这一戏剧形态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彝文典籍中亦无记载。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撮泰吉是仅存于贵州省咸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裸嘎寨的一种古老戏剧。撮泰吉的流传地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撮泰吉的戏主为文道华,彝族,从父亲上溯五代都是毕摩,都主持并参加撮泰吉的演出。彝族撮泰吉一般于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演出,旨在驱邪祟、迎吉祥、祈丰收。
彝族撮泰吉的表演主要分为祭祀、耕作、喜庆、扫寨四个部分,其中耕作是全戏的核心,主要反映彝族迁徙、农耕、繁衍的历史。
彝族撮泰吉因具有民间信仰和祖先祭祀的功能而成为当地民众祭祀祖先,祈愿人畜兴旺、风调雨顺的重要方式,深深植根于彝族的生产、生活及文化历史中。
这种原始艺术具有戏剧发生学和艺术形态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其中有关生产、生活的表演活动对于人类学、民族学等方面的研究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流传于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东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流传。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肇始于民间文化,经过整合发展,形成了多样性、综合性、完整性、即兴性、大众性的艺术风格,并成为维吾尔族的杰出表现形式。
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优秀的古典音乐,即大型古典音乐套曲的称谓,艺术成就上是无与伦比。它是维吾尔人民创作出来的一部巨大的音乐财富,素有东方音乐明珠之誉称。
除了在乐器的伴奏下歌唱之外,木卡姆还有一种鼓吹乐的表演形式,无鼓不歌、无舞不乐的艺术特色,是古代高昌及高昌回鹘汗国的音乐遗风。
作为东西方乐舞文化交流的结晶,木卡姆记录和印证了不同乐舞文化之间相互传播、撞击、交融的历史。木卡姆中也能见到中原音乐和漠北草原音乐的元素。
木卡姆的唱词多为民间歌谣,它汇集了维吾尔民间口头文学和察合台历史时期古典诗歌的精华,成为研究古代民俗民风、文学艺术等诸种文化表现不可多得的活态资料。
总之,这些少数民族歌戏剧,特点鲜明,民族文化突出,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大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传承与保护传统民族文化势在必行。
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分享、点赞、评论、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