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萨迦藏戏面具
藏戏是以民间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性表演艺术。
藏戏的起源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一位叫做唐东杰布的人诞生于日喀则昂仁的一个农村家庭。
他立志在雪域各条江河上建造桥梁,为众生谋福利。他煞费苦心,募集造桥经费,虽经三年多的努力却收效甚微。后来,他发现虔诚信徒中有生得俊俏聪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招来组成藏戏班骨干,以佛教故事为内容,自编自导一些具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剧并到各地演出,以化导大众、募集经费—这就是藏戏的雏形,为此人们把唐东杰布称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作为一个非常古老的剧种,藏戏的起源和萌芽,其实可以追溯到一千三、四百年以前。据历史记载,公元6世纪时西藏进入奴隶制社会,产生了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文成公主进藏后,松赞干布十分欣赏大唐的服饰礼乐,于是把汉族乐舞与藏族歌舞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歌舞。
在此基础上又兴起了一种鼓舞,其舞蹈、表演及歌唱都开始有了一定的规范。到8世纪藏王赤松德赞时,邀请印度高僧莲花生大师来藏,弘扬佛法,于是出现了类似内地古代傩舞的哑剧式跳神舞蹈。
到公元14、15世纪,就是我们熟悉的唐东杰布的时代啦,他把在寺庙里流传的跳神舞蹈形式加以戏剧化,开始用以表演故事、塑造人物,受到群众欢迎并很快流传起来。
到17世纪时,更把这种演出形式与宗教仪式彻底分离,形成了以唱为主的独立戏剧艺术表现形式。
后又经无数民间艺人的不断丰富提高,最终形成了以“唱”为主,“唱、舞、韵、技、艺”相结合的有着强烈民族特点的剧种,即藏戏。藏戏的流传范围,也随之从日喀则、拉萨、山南等地区逐渐扩大到整个西藏,并流传到四川的巴塘、理塘和甘孜等地,以及印度、不丹、等邻近国家,对甘、青、川、滇藏区较晚出现的囊达藏戏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藏戏的主要流派活跃在日喀则地区范围内的藏戏演出者,因其所佩戴面具以蓝色为主色调,被称为蓝面具流派。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蓝面具流派又融入各地民间歌舞等因素,形成了著名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蓝面具三大流派,即昂仁县迥巴藏戏、仁布县江嘎尔藏戏、南木林县香巴藏戏。
昂仁迥巴藏戏
昂仁县的迥巴也称迥·日吾齐巴,是日喀则蓝面具藏戏中成立最早的职业性戏班。为公元十五世纪唐东杰布晚年在家乡住持日吾齐寺时创建。迥巴戏班被指令每年在拉萨雪顿节演出《顿月顿珠》,备受拉萨各界人士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