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的常用方法,开发校本课程有什么方法

首页 > 教育培训 > 作者:YD1662023-07-30 08:18:23

“科研领导力”的研修内容


https://www.toutiao.com/i7044727782189974020/?group_id=7044727782189974020

教育需要智慧,教育科研需要能力,教育科研领导力需要智慧和能力。为使教师的工作充满智慧,不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教育科研领导力”必须培养教师“学术研究、专业指导、课程开发、教育测评”能力。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带着问题研究,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形成“教育科研领导力”,享受教育科学研究带来的快乐。

三、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

课程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的构想;课程开发是依据课程标准,合理利用、挖掘校内外各种教学资源,充实丰富课程的能力。教师必须具备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能力。主要包括:

三⑴、课程需求评估能力

三⑵、课程理念厘清能力

三⑶、课程目标设计能力

三⑷、课程内容选择能力

三⑸、课程评估能力

“科研领导力”研修:三⑹、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的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能力,主要指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主体,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组织开拓发现实施的,反映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规划、编制、实施和评价组成的一整套活动。根据我们的理解,校本课程开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有:

1.课程引入

如引入由国家提供的课程开发项目,或引入他校开发的课程项目等。

2.课程改编

有对国家规定的核心课程的某种形式的改造以适应具体的学校和教学情境,有对引入的校外课程的重新改组,也有对学校自身开发的课程的进一步改进,等等。

3.课程整合

有对不同学科的整合,有学科与活动的整合,有同一学科不同内容的整合。

4.课程创新

如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项目或单元,学校自编教材,或自行设计某种具有特色的校园环境或社会活动专题。

5.校本课程实施上的设计分类

⑴必修与选修。必修,培养和发展学生共同的素养;选修,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⑵活动与课堂。活动,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活动实施课程;课堂,基于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

6.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类别

⑴科学素养类:如环境与资源、生命科学、学习策略、计算机应用、创造技术、医学初步、现代农业科技、广告制作、物理定律与研究方法、新能源等。

⑵人文素养类:如美学初步、逻辑学基础、法制教育、西方政治体制评价、科技发展史、中国文化选讲、文学欣赏、新闻采访气写作、演讲与辩论、地方文化等。

⑶身心健康类:如心理辅导、男排、女排、男足、女足、男篮、女篮、乒乓球、武术、围棋、旱冰等。

⑷生活职业技能类:如铜管乐、民乐、声乐、摄影、书法、实用美术、国画、制图、舞蹈、烹饪、插花艺术、科学栽培等。

⑸学科拓展延伸类:如语文课中的宋词赏析,外语中的英语会话、英语阅读、科技英语,化学学科中的生活与化学等。

校本课程开发的常用方法,开发校本课程有什么方法(1)

(蒋振远和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原常务副所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理事长吕达〈中〉在一起)

●作者简介:蒋振远,中共党员,中学特级教师,“适时施教”理论创立者,新中国课堂教学的开拓者,墨子研究学者。曾任:中国西部教育顾问,中国教育学会“高效阅读”课题组特聘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适时施教”课题组组长(课题批准编号:13010488B ),山东滕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著有《适时施教的艺术》、《二十一世纪的育人要略》、《墨子教育思想解读》、《墨子寓言故事选》、《新课程背景下适时施教的艺术》、《适时施教的感悟》、《墨子教育新论》等。第一个提出墨子为世界首倡“义务教育”的观点,编著的《墨子箴言九十条》、《墨子寓言故事选》填补了墨学研究的空白。现任:国家基础教育实验研究中心、中国基础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研究(适时施教)”(课题编号:中基课2016197)课题组组长,中国墨子学会职业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枣庄科技职业学院特聘教授。研究方向:“适时施教(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理论研究,墨子思想研究。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