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语和蒙语互相听懂吗,满语和蒙语能交流通话吗

首页 > 教育培训 > 作者:YD1662023-11-01 05:15:40

1644年,清朝初定,在北京城满族皆说满语,朝廷对外行文(公事)也用满文。只有对汉族颁发文告时用汉文、汉语,对蒙古则用蒙文、蒙语。而最苦的就是清朝的皇帝,必须拼命训练蒙古语和汉语,因为朝廷中不仅有满族亲贵大臣、蒙古王公还有汉族大臣。作为皇帝最起码要掌握三种语言:满语、蒙古语、汉语。当皇帝召见满族大臣时,要说满语,这自然没有什么难度,毕竟是自己的母语,但要召见蒙古王公时,那就要说蒙古语,其实这对皇帝难度也不大,毕竟自己母系有蒙古人,也是从小耳濡目染。但对皇帝来说,最难的就是说汉语,写汉字了,毕竟学习汉语对他们来说是门外汉。但时代决定了他们又不得不学,为了统治,他们也要硬着头皮学。

满语和蒙语互相听懂吗,满语和蒙语能交流通话吗(1)

大臣

康熙时,一方面要求皇子从小开始学习汉语,就连满族和蒙古族大臣也要求学习汉语。但对于那些年龄过大的满族大臣和蒙古王公,也知道他们难以一时学会,所以对他们不做过多的要求。而那些年轻的皇亲国戚、宗室子弟都要开始学习汉语。康熙的目的很明确,顺应儒家思想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

清朝虽然历代皇帝强调学习汉语,但绝不能把自己固有的满语和蒙古语丢掉。尤其是那些驻防外地的旗人子弟。此时还是遵循着满大臣上奏折时写满文,汉大臣上奏折时写汉文,蒙古王公自然不用说了。当然不管写哪种文字,康熙皇帝都能应对自如。尤其作为内务府包衣的正白旗曹雪芹的爷爷曹寅给康熙上奏折,密报当地情况时,用的就是汉文,而康熙皇帝的朱批同样用的是汉文。康熙在给曹寅的朱批中强调写奏折一定不要假借于他人之手,要亲自写。如果被别人替写,就可能导致泄密,关系自身安全,并特意朱批七八个小心。可见康熙与曹寅的亲密关系,毕竟是一个女人抚育长大的。后来,康熙六次下江南,四次由曹家接驾也就不足为怪了。

满语和蒙语互相听懂吗,满语和蒙语能交流通话吗(2)

张之洞

到了康熙晚期,虽然汉满蒙大臣基本都会说汉语了,但清朝还是坚持三种文字并用。清廷编写的许多书,都是三种文字各写一部,皇帝的实录也是三种文字同时记载,重要的碑刻也是三种文字,就连皇帝陵墓明楼中的庙号和陵名也是三种文字写的。

此时,除了朝廷办公时用到三种文字,而北京满族人的的日常生活开始说汉语了。同样,北京外城的汉族人也会说满语,但他们平常只说汉语。到了乾隆年间,旗人说汉语的已经很多了,乾隆皇帝看到这种情况既高兴又烦恼。高兴的是一直强调说汉语学得很不错,人人开始说汉语了,烦恼的是老祖宗的满语却被渐渐淡忘了。后来,乾隆皇帝不得不把“国语骑射”定为国策,其中的国语就是满语。但大趋势不可逆转,当时的很多旗人居然只能用满语介绍自己的履历,而别说交流了。

道光年间,此时朝廷中满文和蒙古文的奏折和题本也大大减少了。这说明政府办公也大量用汉文了。幸亏这样,不然现在关于清朝的很多历史我们还一知半解。据说,现在真正能解读清朝满文档案的全国学者不超过三十人,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有十几人,而要解读完那些清朝满文档案需要上百年之久。如果道光后,都和前期那样用满文,那不是更加长了解读满文档案的时间。

满语和蒙语互相听懂吗,满语和蒙语能交流通话吗(3)

恭亲王

但清朝一直遵循着,皇帝召见满大臣说满语,见汉大臣说汉语,见蒙古王公说蒙古语的老传统。直到光绪朝,慈禧太后亲政才改变这一状况,因为老佛爷的满语和蒙古语实在不过关,而汉语说的却特别溜。所以,后来在召见大臣时,一律改用汉语。康熙晚期皇帝同时召见汉族大臣和满族大臣时,一般会说汉语,因为汉族大臣和满族大臣都能听懂汉语,其实当时的汉族大臣也是能听懂满语的。到后来,很多在京的蒙古王公也渐渐会说汉语了。清朝晚期,汉族大臣和满族大臣、蒙古王公同时在场,也只能说汉语,这毕竟是历史的趋势。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