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ISVT 估测,2017-2020 年全球真空泵的市场规模为 44.9、48.8、45.4、45.8 亿欧元, 市场规模相对稳定;2020 年半导体用真空泵需求占比达到 42%左右,全球半导体领域真空泵 市场需求约 19.24 亿欧元。 全球半导体真空泵市场由国际厂商主导,海外厂商占据了超过 90%的市场份额。2021 年 Edwards(已被 Atlas 收购)、Ebara 和 Pfeiffer Vacuum 市占率分别为 48%、24%和 13%, 合计占据了超过 80%的市场。国内厂商份额不足 5%,有着较大的国产替代空间。
国内半导体真空泵的主要厂商是汉钟精机和中科仪。其中汉钟精机主要采用螺杆干式真空 泵,拥有 PMF、iPM、iPH 系列干式真空泵产品。公司经过多年发展和积累,在螺杆、涡旋、 离心等不同领域已拥有自己雄厚的技术实力。汉钟精机的产品为螺杆干式真空泵,在高严苛、 粉尘多的制程中更有优势,而爪式真空泵排气道出气距离长,容易造成电机负载过高。未来 随着半导体制程越来越严苛,螺杆真空泵的优势将逐步体现。目前,汉钟精机与国内部分机 台商、晶圆厂都已有合作,并有一定的小批量出货。同时,公司产能正在不断释放。公司 8 月 29 日披露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显示,台中厂三期已于今年上半年投入使用,上海厂三 期预计明年一季度投入使用。
2.1.3.半导体材料:国产替代空间广阔,重点关注具备逆周期性的掩膜版赛道
2.1.3.1.大陆市场占比持续提高,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根据 SEMI 数据,受半导体产业整体大环境影响,2015-2021 年全球半导体材料行业市场规模 呈波动变化趋势,2018 年在晶圆制造厂和封装厂出货增长和先进工艺发展的推动下,全球半 导体材料市场首次超过 500 亿美元;在全球半导体产品的强烈需求的影响下,2021 年全球半 导体材料市场规模达到 643 亿美元,2015-2021 年 CAGR 超过 5%,预计 2022 年市场规模达 698 亿美元。 中国大陆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2021年增长至119亿美元,2015-2021年复合增长率为10.06%; 2020 年中国大陆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超过韩国成为全球第二,同比增速为 11%,是全球仅有 的两个增长市场之一,亿欧智库预计 2022 年将达到近 145 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从半导体材料的国产化情况来看,6 英寸和 8 英寸的半导体硅片已经实现了一定规模的国产 替代,12 英寸正在快速发展,主要企业包括立昂微和沪硅产业。相比之下,电子特气、掩膜 版、光刻胶等半导体材料的自给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国产替代空间较大。
2.1.3.2.掩膜版:具备逆周期属性,新品开发 国产替代双重增长逻辑
短期看,在下游领域(半导体、面板)整体景气度低迷的环境中,新品开发加速,开模 板的数量增加,掩膜版的需求大幅攀升。与整体行业的下滑趋势背道而驰,具备逆周期 属性。
长期看,无论是半导体芯片还是平板显示行业,中国大陆的代工厂建设规模高于全球, 并且聚焦成熟制程,中国大陆的市场份额快速提升,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掩膜版(Photomask)又称为光掩模、光罩、光刻掩膜版,被认为是光刻工艺的“底片”。下 游企业利用成品掩膜版,将设计好的电路图形通过曝光光源的方式印刻在下游制程材料上。 掩膜版主要应用于半导体芯片、平板显示、触控、电路板等行业。
IC 掩膜版用于晶圆制造以及封装工序中。根据 SEMI 的数据,全球晶圆制造材料市场规模逐 年增长,从 2016 年 248 亿美元增长至 2021 年 404 亿美元,预计 2022 年达到 450 亿美元, YoY 11.4%。其中,2020 年掩膜版占比 12%。由此推算,我们估算 2021 年全球用于晶圆制造 的 IC 掩膜版市场规模约 48.5 亿美元。近些年的缺芯行情 半导体逆全球化引发了全球晶圆 厂的大幅扩产,中国大陆晶圆厂建设规模全球第一,将进一步提升 IC 掩膜版市场份额。SEMI 预计从 2021H2-2024 年,将有 25 家新建的 8 英寸晶圆厂投入运营,其中中国大陆 14 家,预 计全球 8 英寸产能将增加 18%。随着 12 英寸硅片的普及,新增扩建的 60 家 12 英寸晶圆厂将 投入运营,其中中国大陆 15 家。规模提升 国产替代为国内掩膜版厂商提供广阔市场空间。
根据 Omdia 的数据,2021 年全球平板显示掩膜版的市场规模预计为 60 亿元,中国大陆占比 约 52%。国内平板显示产业规模不断扩张,自给率稳步提升,中国大陆地区的面板产能已经 位居世界第一。根据清溢光电 2021 年年报,预计 2023 年有 18 条 8.5/8.6 代高精度 TFT 产 线,以及 22 条 6 代及以下高精度线完成建设并投产。下游的话语权不断提升为掩膜版厂商 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掩膜基板是用于制作掩膜版的主要材料,主要使用石英玻璃或苏打玻璃制成。在掩膜版厂商 就近配套的战略倾向,以及国产替代 产业链自主供应的大趋势下,自给率有望大幅提升。根 据中研网的数据及预测,2019 年中国空白掩膜版的市场规模约为 5.1 亿美元,其中自给规模 仅为 1.14 亿美元,自给率 22.4%左右。2030 年预计需求规模达到 11.5 亿美元,同时自给规 模达到 7.12 美元,自给规模复合增长率高达 18.1%,自给率 61.9%。目前,国内有石英股份 和菲利华两家公司涉及半导体领域的石英制造,实现为掩膜基版供应石英材料。

平板显示方面,根据 Omdia 统计,2020 年全球平板显示领域前五厂商分别为 Photronics、 SKE、HOYA、LG-IT、清溢光电,合计占全球销售规模的 88%。国内第二的路维光电以 4.6%的 市占率位居全球第八名。清溢光电主要聚焦在 G8.5 及以下,而路维光电在 G11 超高世代的 细分领域颇具规模,以 13.97%的市占率位居全球第四名。半导体芯片掩膜版领域,主要分为 晶圆厂自供(In-house)和第三方厂商两种,In-house 主要目的是快速响应流片,投资回报 率较低,而第三方厂商以供应成熟制程掩膜版为主。第三方市场主要由美国 Photronics、日 本 DNP 和 Toppan 掌握。
2.1.3.3.硅片:扩产滞后下游需求,供需缺口有望维持
晶圆厂扩产陆续建设完成,硅片需求攀升。硅片扩产预计 2023H2 陆续释放,滞后于晶圆厂, 供需缺口有望维持。 半导体硅片是生产集成电路、分立器件、传感器等半导体产品的关键材料,是半导体产业链 基础性的一环。硅片是半导体晶圆制造材料中占比最高的品类,2020 年高达 35%。目前 90% 以上的半导体产品使用硅基材料制造。半导体硅片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具有研发投入 高、研发周期长、研发风险大的特点,同时半导体硅片也是我国半导体产业链与国际先进水 平差距最大的环节之一。 根据 SEMI 的数据,2020 年硅片在半导体晶圆制造材料中占比 35%。2016-2021 年全球半导体 硅片市场规模从 72 亿美元增长至 140 亿美元;同期,中国半导体硅片市场规模从 5 亿美元 增长至 16.56 亿美元,增速超过全球。
硅片大尺寸化是大势所趋,12 寸占比有望持续提高。硅片尺寸越大,在单片硅片上制造的芯 片数量就越多,同时硅片圆形边缘的相对损失越小,有利于降低单位芯片的成本。并且芯片 制造时遇到硅片缺陷的概率变低,可提高芯片良率。
半导体硅片的需求增长主要来自于数据流量以及汽车电子: 数据流量的大幅增长需要高性能的逻辑芯片以及大容量、高速的存储芯片支持。根据 SUMCO 的数据,逻辑芯片晶体管密度平均每年增长 16%,与全球数据流量的 25%的复合增 速相比还差 9%,这部分将由芯片面积的增长来弥补,进而带动半导体硅片需求增长。 汽车电子在整车成本的占比呈上升趋势,预计 2030 年接近 50%。根据 Statista,2020 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规模约 2200 亿美元,预计 2028 年规模将增涨至 4000 亿美元以上。 根据 SUMCO,2020 年汽车电子对 8 寸硅片的需求约 75 万片/月,预计将在 2024 年达到 约 150 万片/月,实现翻倍。

半导体硅片新增产能滞后于晶圆厂扩产,供需缺口持续扩大。从供应端来看,12 寸半导体硅 片扩产计划主要从 2021 年下半年开始陆续宣布,扩产产能基本预计于 2023H2-2024 年才能 开出。根据 SUMCO 的数据,由于晶圆厂从 2022 开始陆续释放新增产能,半导体硅片需求增长 领先于行业产能释放,行业供需缺口有望逐步扩大。在供需不平衡的大环境下,随着硅片产 能的扩产,行业有望实现量价齐升。
技术和认证是进入半导体硅片行业的壁垒。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1)增大半导体硅片的尺 寸;(2)减少半导体硅片晶体缺陷、表面颗粒和杂质;(3)提高半导体硅片表面平整度、应 力和机械强度等方面。硅片厂商要进入主流晶圆厂的供应链,除了需要通过业内权威的质量 管理体系认证以外,还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采购认证程序。 半导体硅片被海外垄断,市场集中度高。由于国内半导体硅片行业起步较晚,弱势贯穿技术 到成本,市场份额较小。根据 IC Insights 发布的《2021-2025 年全球晶圆产能报告》,2020 年全球前五大半导体硅片厂商分别为日本的信越化学,日本盛高(SUMCO),中国台湾的环球 晶圆,德国的 Siltronic 以及韩国的 SK Siltron,五家厂商合计市场份额超过 85%。
中国半导体硅片产能扩充速度高于全球,国内厂商加紧布局 12 英寸。根据 IC Insights, 2018 年中国大陆硅片产能 243 万片/月(约当 8 英寸),占全球硅片产能的 12.5%。预计随着 硅片产能持续向中国转移,2022 年中国大陆硅片产能提升至 410 万片/月,占全球产能的 17.2%。其中,2022 年行业内 8 英寸片的扩产相对较少,包含规划项目产能约 345 万片/月。 在 12 英寸硅片开发与产业化方面,国内厂商 12 寸片的规划产线约 20 条,如果均如期投产, 2023 年累计产能将达到 560 万片/月。
国内的 12 寸半导体硅片公司主要包括沪硅产业、中环股份、立昂微、奕斯伟等。其中沪硅 是国内 12 寸硅片龙头,产能和技术均处于领先地位,中环、立昂微、奕斯伟等进展迅速,产 能处于快速提高阶段。
2.2.IC 设计:半导体周期拐点将至,IC 设计公司进军高端领域
全球半导体仍保持稳健的复合增长,但每 3-5 年呈现一定的周期性,本质上是需求、供给在 “量、时间”上的错位,过程中也会受到地缘政治等综合因素扰动。根据中国新闻网等,中 国半导体行业协会 IC 设计分会理事长、中国集成电路创新联盟常务副理事长魏少军近日撰 写署名文章,并提到:过去半个多世纪,半导体产业一直按照摩尔定律向前发展,虽然也有 周期性的产能紧张和价格波动,但总体上达到动态平衡。2017 年,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开 始打压中兴和华为等中国企业。2020 年 5 月,美国对华为量身定制了出口管制“外国直接产 品规则”(FDPR),并给予 120 天的宽限期。这引发了华为的超量订货和台积电等供应商的集中 供货。华为作为一家世界级规模的企业,其芯片年采购量超过 100 亿美元。在 FDPR 的压迫 下,供应商不得不打乱原有生产安排,以便赶在美国政府规定的期限内向华为交货。这么大 量的订单和交货时限要求,对全球半导体制造产生严重干扰。不幸的是,2020 年初暴发的新 冠肺炎疫情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一方面,疫情导致对购买汽车的需求短期内急剧 下降,汽车生产厂商不得不停止采购车规芯片;另一方面,手机和电脑等远程办公设备的需 求大增。半导体生产厂商将车规芯片的产能转向手机和电脑芯片的生产,加剧了半导体生产 秩序的混乱。2020 年底,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趋缓,汽车消费复苏,对车规芯片的需求回归。 鉴于车规芯片的高附加值,半导体厂商又再次腾挪产能,导致手机、电脑、家电等大宗芯片 的产能再次趋紧,引发了全球性的产能抢夺大战。一些大公司采取“双倍预订”和“三倍预订”的 方式抢夺产能,更是加剧了产能紧张。因此,本轮缺芯是特朗普政府基于政治因素引发并叠 加了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结果。
根据 Wind 的数据,21 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约 5559 亿美元,同比增长 26.2%;22 年估计为 6332 亿美元,同比增长 10.4%;23 年估计为 6624 亿美元,同比增长 4.6%, IC 设计板块有 望同步小幅增长。 我们看好 IC 设计板块的核心逻辑如下: 1)从研发侧来看:经过几年的高强度投入,国内 IC 设计公司普遍研发实力增强,研发团队人 数增速、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大幅提升,产品高端化趋势明显,产品应用领域正从中低端消费 向高端消费、工业、汽车、服务器等下游加速拓展; 2)资金侧:二级市场、一级市场为优质公司发展募集大量资金,提高了 IC 设计公司的抗风险 能力,高端产品研发投入意愿及进度均大大提高,同时也加剧了国内公司的竞争烈度和优胜 劣汰进程; 3)需求侧:以华为、小米、OPPO、ViVO、汇川、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为代表的消费电子、通 信、工业、新能源等国产终端市场,出于产业链安全、性价比等综合因素考量,加速向国内 企业开放,下游高端客户的“迫切需求 严格要求”,增强了国产芯片公司研发投入的信心, 加快了产品迭代速度; 4)业绩侧:长达一年多时间的半导体下行周期带来的压力,已经在大部分公司的业绩和估值 层面得到较为充分释放,半导体下行周期有望触底并否极泰来。22 年大部分芯片设计公司的 业绩先高后低,23 年有望先低后高。 因此,我们认为国内 IC 设计领域:国产替代逻辑依旧强劲,借助我国已有的终端产业链优 势,叠加“国产化率极低 下游需求改善 产品高端化”的逻辑,有望与欧美龙头企业抢占全 球市场份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