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分享了不少使用珊瑚骨的骨缺损/增量填充案例,相信大家对珊瑚骨的认知还是多疑问:珊瑚骨究竟是什么,安不安全,会不会有副作用?填充术区能维持多久,留存人体是否经得起考验,并发症等等......种种疑惑,今天一一给大家解答。
我先科普个化学名词,羟基磷灰石(HAP),广泛存在于人体和动物骨头和牙齿的基本矿物成分。
当骨头因先天损伤或后天肿瘤疾病等导致骨缺损,牙齿因牙周病、根尖周等炎症导致牙槽骨大范围缺损时,一般建议优先使用自体骨移植修补骨缺损,由于取材有限,开辟第二术区又会额外增加疼痛、疤痕;因此替代自体骨临床上常用的是同种异体骨,形态多样性广泛运用于骨科、牙科;整形美容外科临床常用的是同种脱钙骨基质去搭建鼻尖支架(主要是捐献骨和动物骨的复合合成材料),然而术后反馈效果欠佳,吸收率过高,鼻尖高度降低以至于恢复完毕后低于个人预期值,目前医疗应用市场已甚少使用此材料。
然后是骨粉、微晶瓷等非生物源的合成人工骨材料开始盛行,主要结构成分羟基磷灰石钙,早期在骨科、牙科的临床应用极为广泛,主要被用于治疗骨囊肿以及骨缺损修复。因其造价成本低逐步被引入整形美容市场,注射隆鼻/填充面容轮廓,结晶后较脆容易断裂,且术后并发症较高,取出困难,目前已被医美领域禁用。
接着市场认可度高的就是现在广泛应用的珊瑚骨,又名羟基磷灰石珊瑚人工骨,顾名思义主要结构也是羟基磷灰石,一看这结构,这不就是骨粉?换个名字继续推广吗?
上文也提到了羟基磷灰石分布在每个人的骨头上,当骨头缺了一块需要修补,只有结构性相似质,且具有一定生物相容性、骨引导性的材料才能达到骨增量、修复骨缺损等目的。
骨粉被医美禁用,但不代表羟基磷灰石的结构成分就是死罪,只是人工合成和生物提取方式的区别;生物学者一直不断在研究寻找取材简便、制作工艺简单的骨替代材料,珊瑚骨可不是旧菜翻炒的“新产品”。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科学家利用这种珊瑚的骨骼为模板制作骨移植替代物,逐渐从动物实验到人体在颅颌面外科、面容部修复重建的应用,1985年开始广泛使用到眼科(义眼台)、脊柱外科、口腔科、颌面外科、整形外科,在欧美国家已有近40年的历史, 90年代初由北京意尔健(珊瑚骨生产)升级制备工艺,研发出了目前广泛应用于市场的珊瑚骨颗粒材料。
担心珊瑚骨安全问题的可以搜索珊瑚骨的生产及注册公司,自行进一步了解,我们引入珊瑚骨的最重要一点必须资质齐全,配备标准医疗器械许可证、获得中国CFDA三类医疗器械及欧盟CE双重认证,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及国家发明技术专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