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光曲》是贝多芬作于1801年的一首钢琴奏鸣曲。
二、这首著名的“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三十一岁时的作品,本名是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
三、这段时期的贝多芬已渐渐脱离了海顿与莫扎特风格的古典乐派的影响。因为不堪耳疾的痛苦,在第二年写下了“海里金斯达塔遗书”。在这首只标有“幻想奏鸣曲”的乐曲中,我们可以见到这位音乐大师内心上的激动难安与忧郁、沉重等种种不同的情感。
4、本曲的别号“月光曲”,并不是贝多芬所亲题的,而是由一位德国批评家兼诗人雷尔斯达布在文字方面的渲染,由出版商在乐谱标题上附加了“月光”而成为妇孺皆知的的曲名。这首奏鸣曲确实是由贝多芬题赠给芳名泰丽莎的伯爵千金,这位年青貌美的姑娘是他的钢琴学生,彼此情意相投,泰丽莎也真诚地爱着这位老师,并且答应下嫁他。后来因为受到父亲的极力反对,婚事终于失败。贝多芬受到这种深痛的打击之后,将他的情感灌注到这首热烈奔放的钢琴乐曲上来表达。
《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30岁(1801年)时创作的作品,分为三个乐章,其中第一和第三乐章很出名,这里贴出的是第一乐章。
这首曲子的原名叫《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既不是在月色下写的,也不是贝多芬想要歌颂想象中的月亮,而是写给一位他当时热恋的姑娘,名叫朱丽埃塔·圭恰迪尼。
(之前分享过的致爱丽丝,也是贝多芬的“情诗”,是写给一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的姑娘,这里贴出传送门:贝多芬和爱丽丝 命运和爱情)
稍微了解贝多芬的读者都知道,这位音乐大师脾气不咋好,固执、骄傲、阴郁,是个格格不入的理想主义者。这样的性格,追女孩很不容易,除非姑娘能仰慕他的才华,理解他的追求,可这样的女孩又有多少!而这位朱丽埃塔·圭恰迪尼恰恰是一位轻佻世俗的贵族,她对贝多芬的感情远没有贝多芬对她那般炽烈、深切,最终无情地抛弃了他。这段让贝多芬煎熬的感情,成就了这首流传百年的经典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