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铁主要是用来标记挖掘深度的。由于都江堰遵从李冰的“深淘滩,低作堰”原则,在从古至今,每年枯水期都要对河道清除淤积的泥沙。那到底挖泥沙挖到多深合适呢?
经过人们的经验,找出了一个合适的深度,并埋上卧铁。以后岁修就挖到卧铁为止。
都江堰工程的主要疏水方式,是以“四六分水”与“二八分沙”为基础的。长度达3000米的鱼嘴口,在旱涝时节可以分割岷江内江与外江的水量,干旱之时,内江外江水量比例为6:4,而洪涝之时,内江外江水量则变成4:6,这就是都江堰治水三字经中所谈及到的“分四六,平潦旱”,所谓的“二八分沙”也是同理。正是鱼嘴口独特的设计理念,才显现出沙下埋藏卧铁的重要性,其本身以相对精细的方式,让卧铁成为天府之国河流独特的“定水神针”。
到了今天,都江堰卧铁仍然被埋在凤栖窝河岸的沙下,它们顺着河道方向并排而卧,总数共有4根之多。据史*载,这4根卧铁之中,最里面的一根,被埋于明代万历三年,为当时郭庄所铸造。第二根卧铁的铸造年代为清代同治三年,由当时官员何咸宜主持修铸。第三根卧铁为1927年民国时士绅管兴文所铸,第四根卧铁则是在1994年,都江堰建堰2250周年时所铸造,并于1998年正式安放水下。它们虽然都被埋在水下,但是前往都江堰游玩的游客,仍能一饱眼福看到它们的复制品,因为其复制品就摆在离堆古园内喷泉处。
不得不说,都江堰工程是华夏文明2000多年的智慧传承,作为一名华夏子孙,我们有理由为此感到骄傲。与此同时,李冰父子这样的伟人,非常值得我们尊重,他们的大名更是值得被后人千古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