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耜,半坡遗址的耕作工具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器物以陶器为主,
也有多达数斗的粮食作物粟的遗存,
耕作工具则是适应北方旱地农业的“石耜”。
半坡遗址聚落: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浐水岸边的半坡村,本来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北方农村。1953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学家们使它名声大噪——在新石器时期,这里曾经生活着远古先民,其规模足以称得上当时的“大城市”。它的总面积约为5万平方米,大致呈不规则的圆形,周围有一条深、宽都近5米的防御性壕沟。壕沟内发掘出房屋遗迹45座,墓葬250余座,圈栏2处,陶窑遗址6处,窖穴200多个。在居住区的中央有一片宽阔的广场,广场中心发现了一个栽在土里的石柱。石柱北侧还有5组陶器坑,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各种陶器。考古学家从陶器的大小和形制推测,应该不是生活实用品,可能是祭祀时用的。石柱和陶器坑中间还有烧火的痕迹。所以,这个广场极有可能是先民们举行聚会、祭祀等大型活动的场所。
居住房屋又分为南北两部分,以小沟为界。两部分各有一所大房作为公用,各个小房都分布在大房周围,门也向大房开。再外围就是作为仓库的窖穴、烧制陶器的窑场和埋葬死人的公共墓地。先民们的房屋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早期是半地穴式,住房里的地面低于室外80厘米,房址中心是灶坑,居住面用草泥土抹成,并用火烘烤;晚期的圆形房屋地面已经和室外相平了。从遗址上留下的成排洞穴推断,这些房屋的屋顶大概是用树枝、树叶搭成,再用掺有干草的稀泥糊上,用来遮风挡雨。当时,这里的气候还比较温暖湿润,周围水草茂密。植被葱郁,大概先民们已经靠农业为生,并饲养家畜,偶尔渔猎。
约6000年前半坡附近的环境图
我国境内彩陶分布极广,
黄河流域、江淮地区的不同文化遗址中,
均有彩陶的发现,
可谓是这一时代的名片。
彩陶文化:远古先民们利用大自然的馈赠——泥与火,发明了陶器,并在日常生活、丧葬祭祀中广泛使用。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便在上面装饰了黑色、红色的花纹。这种陶器便被后人称为彩陶。早期的陶坯都是手制,一般采用泥条盘筑法,有的还使用陶拍拍打,使质地紧密,并印出纹饰。等陶坯阴干后,涂上一层白色或红色的陶衣,再在表面施以彩绘。这样,经过900℃高温烧制的陶坯出窑后便有了鲜艳夺目的色彩:含赤铁矿的颜料呈现红色,含锰化物的颜料呈现黑色。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淮河下游的青莲冈文化、长江中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和屈家岭文化遗址中,都有彩陶的出土。我国原始社会的彩陶装饰艺术,不仅早于世界上比较著名的彩陶文化区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希腊,而且其制作手法都是世界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
彩陶文化分布图,请横屏观看
所谓的“彩陶文化”,又名“仰韶文化”。
这是因红、黑纹路的陶器制品,
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
在制作工艺上,彩陶装饰手法多样,
图案成熟纯朴,线条自然流畅,
体现了早期先民们审美意识的萌发。
桌子的前身——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器座
04
终见破晓
文字、艺术、宗教为标志的精神文化,
是人们头脑中构建的想象世界。
原始社会初期,
先民的好奇心往往与神学相结合,
浪漫奇异的神话传说,
充斥着人们对远古的幻想。
蛋壳黑陶高柄杯:通高19.5厘米,口径9厘米,足径4.7厘米,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代表作之一。现藏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泥质黑陶,口沿较宽,深腹,腹壁微鼓,下部为台形圈足。腹中部饰有数道凹弦纹。轮制而成,温度较高,胎骨坚硬,不易渗水。器表漆黑发亮,壁薄如蛋壳,最薄处不足0.5毫米。不但造型灵巧,而且技术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