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在银盘上的分布清晰地勾画出4条主旋臂,它们分别是英仙臂、人马-船底臂、矩尺臂和盾牌-半人马臂。再结合红外、一氧化碳和大量年轻天体的观测资料,最终绘制出了银河系结构图,它是一个具有4条旋臂的棒旋星系。在河外星系中,棒旋涡星系是一个大家族。银河系是一个普通的星系,也是一个旋臂匀称美丽的星系。
中国团队发挥 至关重要作用
据悉,“贝塞尔计划”研究团队中的中国成员来自南京大学、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和国家授时中心。15年来,中国团队本着共同发起、共同组织、资源互补、成果共享的原则在“贝塞尔计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京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
2003年,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徐烨博士、郑兴武教授、美国哈佛-斯密松天体物理中心里德博士和德国马普射电天文研究所门腾教授合作,利用甚长基线干涉技术首次成功地精确测量了英仙臂大质量恒星形成区W3OH中甲醇脉泽源的三角视差和自行,得到该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距离为6360±40光年,测量精度高达2%,这是有史以来对如此遥远的天体精度最高的距离测量。此后,中国成员提出和参加了前导实验观测,研究结果为实施“贝塞尔计划”打下了坚实基础。
英仙臂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测量结果在2006年1月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在《科学》上发表,该成果预示直接测量银河系旋臂结构和运动的可行性,是促成“贝塞尔计划”的开创性工作。
到2019年底,在“贝塞尔计划”的163个目标脉泽源中,中国天文学家观测分析了其中85个源。“贝塞尔计划”在国际知名的天文和天体物理刊物上发表了35篇论文,其中中国天文学家发表了16篇论文。通过参加该重大科学计划,助推了我国甚长基线天体测量学科的发展,培养了年轻天文学家,使他们走在国际甚长基线天体测量学科的最前列。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苏雁
编辑|郑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