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为什么打不过朱棣,朱允炆是昏君还是明君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2-11-19 16:37:51

明朝藩王形势局部图

朱允炆上位后,立刻进行了轰轰烈烈地削藩,他清楚要想把皇位坐稳,必须消除边境手握重兵的藩王势力,尤其是燕王朱棣。

那么建文帝在削藩过程中,本来占了补给、资源、人心等优势,为什么会败给了朱棣?

主要有以下四点。

其一,两人从小受到的历练不同,朱棣久经沙场,与朱允炆不在一个层次上。

朱棣早年受到的教育,是放羊式的教育,从小耳濡目染,从政治权谋到兵法韬略,样样精通。

他的岳父又是名将徐达,自然倾囊相授,因此朱棣的军事水平也很厉害,17岁离开京城就藩北平后,多次痛打北元残余势力,功绩显著。此外朱棣举手投足比朱允炆更像帝王,行事果断坚决,处世老辣圆滑。

而朱允炆呢,基本上没有独立应付过政治考验,也不会带兵打仗,虽然15岁被封为皇太孙,但是没有被放开手脚磨练过。

身边的几位辅臣,也是如此,才德兼备却没有行政才能,谋略不足。这些是后来的靖难之役中,朱允炆在几个关键节点屡失良机的原因所在。

其二,建文帝削藩操之过急,没有对最大对手朱棣形成*伤力,却惹恼了其他藩王,给了朱棣起兵借口。

当时朝廷里有大臣对削藩有两种看法,不过朱允炆没采用。

一种是削藩应借鉴汉武帝的办法,慢慢来,通过肢解藩王的土地人口,经过几代后便能弱化他们的势力。另一种则是不要硬削,可以重点对付朱棣,解除其兵权,借口改善生活环境,将他调到其他地方任职,这样不落人口实,也不伤和气,万无一失。

这两种招数,朱棣登基后就采用了。

朱允炆上位后,听从了齐泰、黄子澄的建议,迅速对周王、代王、岷王、湘王、齐王出手,闹得各藩人心惶惶。

虽然建文帝对朱棣用了各种招数,比如安插内应,调走其精锐兵马,派亲信接管兵权,可是在对方的地盘上这么做,基本上是白忙活。

后来,建文帝对叔叔们的大动干戈,却给了朱棣最好的借口,朱棣向天下宣称:皇帝受齐泰、黄子澄等“奸臣”蛊惑,迫害各皇子,祸害国家,自己有责任遵照《皇明祖训》惩戒“奸臣”。

其实朱棣的“靖难”之名是有漏洞的,《皇明祖训》的原文是:“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可是“天子密诏”在哪呢?所以说朱棣是不占理的,但是建文帝削藩的理由也很牵强。

其三,确定了朱棣为主要对手,建文帝却总犹豫不决,想息事宁人,不仅放走了朱棣本人,还放走了本可以作为人质的朱棣两子,甚至反复告诫前线将领“勿使朕有*叔之名”。

1399年,也就是建文元年,朱棣进京朝贺,竟然安然脱身了,如果建文帝此时动手,代价会很小。过了两个月,朱棣又派儿子朱高炽和朱高喣进京,建文帝再次放两人脱身。

其实这时,建文帝的削藩行动早就开始了,朱棣怎会不有所察觉?建文帝行事没有朱棣果断,以致于错失了两次良机。

当得知朱棣起兵造反后,建文帝也出兵平叛,可是太忠厚老实,不想背负*叔的罪名,竟然反复对前线将领说“勿使朕有*叔之名”。

皇位之争哪还有骨肉亲情,更何况叔侄的情分?正是这个训诫,数次让朱棣在战场上毫发无损,甚至有时他在战马被射的情况下,还能回去重骑匹马来继续作战,否则这场战役早就画上句号。

其四,靖难之役中,建文帝本可以制胜,却在几个关键节点一再指挥失误。

双方作战,朱棣尽管老练,却也有弱点,就是人口物资有限,不适合打持久战,只能速攻,而建文帝则相反,人员物资充足,打好防御战,拖垮对方物资供应,离胜利就不远了。

就在长兴侯耿炳文死守河北真定,朱棣大伤脑筋之时,建文帝却听从黄子澄的推荐,下诏书临阵换帅,派已故名将之子李景隆接替耿炳文指挥。

朱允炆为什么打不过朱棣,朱允炆是昏君还是明君(5)

显然,建文帝想速战速决, 不想只守好阵地就行,而是想快速灭了朱棣的大军。

朱棣得知后,高兴坏了!

黄子澄高估了李景隆,被他的夸夸其谈的表象迷惑,实际上李景隆和赵括一样,只会纸上谈兵,没什么真本事,错过了南北夹击朱棣大本营北平的机会。

后来,李景隆率领的五十万大军一败涂地。

朱允炆为什么打不过朱棣,朱允炆是昏君还是明君(6)

李景隆

在靖难之役僵持不下之时,朱棣身边的姚广孝说:拼消耗是朱允炆的强项,不如直取京师!

朱允炆为什么打不过朱棣,朱允炆是昏君还是明君(7)

姚广孝

于是,建文四年,即1402年,朱棣铤而走险,挥师直奔南京,双方在宿州淝河相持,明军将朱棣大军合围,就差瓮中捉鳖。

这时,建文帝再次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听从了方孝孺的话,觉得“京城兵单薄”,下诏将淝河一线“中央军”撤回,只留一支人马与朱棣作战。

朱允炆为什么打不过朱棣,朱允炆是昏君还是明君(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