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上,有一座雄伟的建筑成为了其图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那就是有着600年历史的北京天安门。
天安门创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清朝的时候才把名字改成天安门,天安门广场在明清时期一直是宫廷广场,也是一处“衙署林立,府部队列”的皇家禁地。
今天的天安门广场,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对广场的重建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天安门广场重新修建,周围居民面临拆迁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社会经济处于恢复时期,在迎接新中国成立的日子里,北平市人民政府面对天安门广场的现状,发动全市各界群众,对天安门广场进行了一次大扫除。
要知道,清朝末年,天安门广场还是杂草丛生的地方,明清时期,这里还是“T”字形的广场。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悍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阅兵式,广场成为了八国联军屯兵牧马的地方。
图 | 明清时期的天安门图
他们焚毁正阳门,炮轰天安门,肆意践踏中国主权。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清王朝灭亡,一年后,大清门改成“中华门”,封闭了几百年的皇家禁地被解禁,在当时北洋政府内务总长的主持下,才对天安门广场进行了一次改造。
当时已经拆除了千步廊,开辟了天安门前的东西大道,这样老百姓来往东西之城就不用再绕道了,虽然缓解了交通堵塞的现象,但这样的改造并不理想。
图 | 1930年前后的天安门广场
新中国成立前,北平市民自发来到广场,进行大扫除。
虽然千步廊已经不复存在,老百姓也可以自由通行,但那时仍然保留着明朝永乐年间的“T”字形格局,狭窄的广场上,杂草丛生,坑洼不平,到处都是脏水,还有很多蒿草,足足有一人多高。
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1949年8月中旬,北京市召开第一届全界代表会议,做出了对整修天安门广场的决定,为了确保开国大典的顺利召开,必须在9月份完成广场的改造工作。
当时,有上万人参与了这项工程,参加的人主要是周围的居民,还有很多的学生,虽然开国大典要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消息并没有正式的文件,但那时已经有了传闻,大家都为这个任务而日夜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