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王朝,是我国第一个由游牧民族——鲜卑人建立起来的正统王朝,从386年道武帝拓跋珪建国开始,一直到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为止,共历时148年,东魏和西魏也仅仅存在了二十余年就结束了,那么北魏灭亡后,原来多达上百万的鲜卑人都哪里去了呢?
要想得知鲜卑人的下落,我们就需要简单讲讲创立了北魏王朝鲜卑人拓跋氏的经历。
鲜卑是我国一个十分古老的民族,最早生活于大兴安岭,他们以狩猎为生,如今在大兴安岭北段,有一个他们祖先居住过的地方——嘎仙洞,其中还有北魏第三位皇帝太武帝派中书郎将李敞在石壁上刻的祭文。
西汉时期的汉武帝数次发兵讨伐占领着漠北的匈奴,后来到汉宣帝时,南匈奴归附汉朝,北匈奴远遁,漠北成为真空地带。鲜卑人就逐渐地从大兴安岭走了出来,并占据了广大的漠北之地。
东汉末年,鲜卑人已经成为一支北方强大的力量,后来北魏始祖拓跋力微当上了鲜卑人的部落联盟首领,他总结了匈奴历代四处出击而最终失败的经验教训后,认为必须联合汉族并学习先进的汉文化,才能生存下去,为此他定下了与汉族交好的基本国策。
后来,拓跋力微的继承者拓跋猗卢、拓跋什翼健等继续与中原的曹魏政权交好,并学习着汉族的先进文化。
当鲜卑人拓跋珪建立北魏王朝,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后,他也崇尚汉文化而尊儒崇孔,并且把佛教定为国教。可即使如此,鲜卑人依旧面临着农牧、制度、信仰、习俗和文化等许多与汉族不可调和的矛盾。
拓跋珪为适应建国后的新形势,他开始大量重用汉人,他称帝后,在朝堂上组成了鲜卑人和汉人共同参与的政权。
拓跋珪为了让鲜卑人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迈进,又实行“离散部落,分土定居”,此意义非同小可,以前鲜卑人的社会组织为部落联盟,此时要解散部落,再给他们分置土地后,定居下来以从事农业生产,这是鲜卑人一个大大的进步。
到后来的北魏冯太后临朝称制,由于冯太后本身就是一位汉人,她把汉化进行的更彻底,她全面地推行汉化政策,强力地促使鲜卑人与汉人相融合。冯太后推行的汉化改革,从意识形态和文化方面上改变了鲜卑人的习俗。
冯太后精心培育的皇孙孝文帝,就是一位融合的典型:他的祖母是汉人,生母李贵人也是一位汉人,因此,孝文帝身上已经流淌着四分之三的汉人的血。
冯太后最大的成功之处还不只是这些,而在于她培养了一位与她志同道合的皇帝——孝文帝拓跋宏,使她的改革不仅能顺利进行,而且在她去世后,还能继续延续下去。
孝文帝幼时是由皇祖母冯太后临朝称制,他长大亲政后也是对皇祖母言听计从。到冯太后去世后,孝文帝继承遗志,继续大力推行汉化政策。
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他更是全面禁止穿胡服,断胡语,也就是普通的鲜卑老百姓都不准穿胡服说胡话,而是必须穿汉服说汉话。孝文帝还大力提倡胡汉通婚,以至采取指婚赐婚,并从鲜卑的上层人士中带头胡汉通婚。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油画
接着,孝文帝又改籍贯,把迁至洛阳的鲜卑人籍贯一律改为洛阳籍贯。最后,孝文帝又改了姓氏,即抛弃鲜卑人原来的姓氏而都改为汉姓。皇族拓跋氏为诸姓之首,改为元姓。鲜卑的功勋贵族穆陵、步六孤、贺兰、勿忸于、纥奚、尉迟等姓,依次赐为穆、陆、楼、于、嵇、尉等汉姓。其它的一百多个姓氏,也都改为汉姓。
孝文帝的这些做法比他的皇祖母的汉化更有力,更坚决,更彻底,这样,鲜卑人从此彻底地改变了自己,神奇地失去了种族,消失了自己,可以说是与汉民族结合后,化蛹为蝶地流传至今。现在居住在我国北方的人民,没准就是一位鲜卑人与汉族融合后留下来的后代呢!
本文参考文献:《大同史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