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明白古代城市指封“邑”之城。而大城为“都”,小城为“邑”。所以,古代都城指国家(包括诸侯国)的首都及较大的城市。后人亦称国都(各国及诸侯国首都)为“都城”。都,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城市,是对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的称谓。现在在谁说思想开放了,但是对于问题有些地方还是极力的篡改掩饰。今天就用《二十四史》揭开洛阳的十三朝面具的真相。暂且不提雒和洛的区别,就当全部是洛阳的的洛。
洛阳所谓的十三朝: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晋后唐。
夏:洛阳的夏所谓的斟鄩,斟鄩(zhēnxún),为史籍记载中夏朝的都城。
《史记·夏本纪·正义》云:“《商书》云:‘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须于洛汭’,此即太康居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史记·吴起列传》言:“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
第一次太康居斟鄩,导致太康失国《楚辞·离*》说,夏启死后,由其子太康继位,夏王朝内部发生内讧。先有“五子”(太康的兄弟五人)争位,接着又有武观叛乱,广大庶民群众就借此展开了强烈的反抗斗争。这就使有穷氏的后羿有机可乘,他“因夏民以代夏政”,一度夺取了夏王室的统治权力。
《史记 夏本纪》载: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史记 索隐》据《左传》:魏庄子曰:“昔有夏之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人而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人事,而信用伯明氏之谗子寒浞。浞*羿,烹之,以食其子,子不忍食,*于穷门。
第二次迁都斟鄩,夏桀失国。夏桀(?―约前1595年),又名癸、履癸,帝发之子,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在位52年(夏商周断代工程中预测为公元前1652年—公元前1600年),都于斟鄩(今河南洛阳)。夏桀文武双全,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商汤在名相伊尹谋划下,起兵伐桀,后被汤俘获,放逐于南巢,夏朝覆亡。数年后死于南巢。
启之子太康迁都到斟鄩是出于自己游玩更加方便,结果导致失国。夏朝最后一任君主夏桀迁都到了斟鄩,结果夏桀还是被商汤所灭亡。夏朝两次迁都斟鄩,一次失国,一次亡国。斟鄩只能说是夏过度性的行宫而已,不能代表整个夏朝的经济文化军事等。
商都
《史记·殷本纪》成汤,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作帝诰。
《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上》:偃师,尸乡,殷汤所都。
史记中明确写到商汤都亳,指的的商丘。不是偃师。后汉书写到商汤都偃师,但是没有提到亳。
偃师商城如果真是商汤都城亳,那么距离它仅7公里远的伊洛河对岸,就是二里头夏都遗址。如果我们确定二里头遗址确实是夏文化,那么不管它是不是夏朝都城,商汤如果真的是在此建立亳都作为攻伐夏桀的前线基地,我们只能说,夏桀的脑子真的进水了。
虽然都说商汤在伊洛平原上曾经建过都邑,但并没有直接称其为亳。只是在西晋皇甫谧之后偃师才有了西亳之称。从考古出土看,郑州商城出土了带有“亳”“亳丘”字样的陶片,这比后世的文献记载更具权威性。另外,通过对两城各方面的一个对比,可以得出郑州商城为商代早期都城,是商汤的亳都,是商王朝早期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偃师商城则应是商王朝早期的陪都,偃师商城的军事防御功能强于郑州商城而经济、政治、文化功能不足于政治商城。商都一定是当时商朝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此可以看出,偃师商城主要行使的是镇抚夏遗民的军事职能。如果偃师商城和偃师二里头分属于夏商两个敌对国家,那么只有一种可能性存在,那就是:偃师商城是商灭夏之后修建的三监性质的军事堡垒!
西周的雒邑
持成周雒邑说者多举《史记》“周公往营成周雒邑”句。
《史记》:“管叔、蔡叔疑周公,乃与武庚禄父作乱,欲攻成周。”
三监之乱时雒邑尚未营建,叛军怎会攻打一个尚未营建的城邑?此处成周显然是指周公和成王所在的丰镐。“何尊”是成王五年所作,即成王五年“宅于成周”,
《史记》说得很清楚:成王七年使太保召公之雒相土。
成王五年宅于成周之时,雒邑尚未开始建设(连派人去占卜都还没进行,更遑论开始营建了),何来成周雒邑一说?此外,带“成周”字样的西周青铜器大量出土于陕西丰镐和岐周两地(注:所有带成周字样的青铜器铭文均无“成周雒邑”或雒邑成周”的句式和说法),其中妾簋出自西安长安区花园村西周丰镐遗址,妾簋铭文说得很清楚:“在成周妾作宝簋”。因此,西周时期成周就是丰镐,这是西周出土青铜器铭文所证实的。雒邑就是邑、新邑、新邑雒,不是成周(成周雒邑是后来东周的事了),更不是西周都城,只是殷遗被强迫迁来所居之地,直到西周灭亡、平王东迁雒邑才正式成为东周王都所在。
《史记·周本纪》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作召诰、洛诰。成王既迁殷遗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无佚。
雒邑只是周人看押殷商遗民的监狱。包括设置三监武王灭商后,分商王畿为三部分,设三监治理。三监的具体人物:周公兄管叔、弟蔡叔、霍叔。所谓“监”,即监督殷商遗民以防其造反。
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的都城
公元前770年河南申戎勾结犬戎西周覆灭后,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称为春秋时代。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手灭智氏家族后,三家分晋,各诸侯相互征伐,称为战国时代。东周是一个礼乐崩坏天下大乱的局面。此时的东周都不如一个诸侯国,洛阳也算不上都城。
东汉东都洛邑,东汉是中国历史上最腐朽的朝代。从刘庄之后皇帝大多短命,从而导致了东汉朝局的混乱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了民不聊生的大混乱,
曹魏曹丕于公元220年12月10日(延康元年)代汉称帝,定国号魏,改元黄初并定都洛阳。虽然曹魏定都洛阳,但是曹魏只能算一个政权。
西晋司马炎于公元266年(咸熙二年)逼曹奂禅让,改国号为晋。建兴元年(公元313年),晋怀帝在平阳遇害,在长安的晋愍帝登基。建兴四年(公元316年)长安失守,西晋灭亡。西晋就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汉人的苦难史。
北魏(386年-534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由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北方政权,也是北朝的第一个王朝。公元386年,拓跋珪在牛川称王,建代国,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后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孝文帝拓跋宏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开始大举改革。正式都洛阳40年。只能算一个政权,南方还有东晋。不知道洛阳朋友东晋算不算正统。
隋唐东都
十一月丙辰,唐公入京师。辛酉,遥尊帝为太上 皇,立代王侑为帝,改元义宁
大业十三年,李渊到了京师大兴城。遥尊皇上为太上皇,立代王杨侑为皇帝,改年号为“义宁”。此时的京师还是大兴城。
而《明史》关于迁都北京有详细的记载。《明史·本纪·卷七》十九年春正月甲子朔,奉安五庙神主于太庙。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甲戌,大祀天地于南郊。
《明史·地理志》永乐元年正月建北京於顺天府,称为“行在”。二月罢北平布政使司,以所领直隶北京行部;罢北平都指挥使司,以所领直隶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十九年正月改北京为京师。
明史中明确记载明成祖永乐十九年在北京奉安太庙祭祀天地。改北京为京师。这是明确记载了明成祖是迁都北京,明成祖之后的皇帝陵墓也都修建在北京。北京为成祖之后大明王朝的都城。
两者相对比一下,明确看出明成祖迁都北京。隋炀帝只是修建东都,整个隋朝的都城一直是大兴城,并没有迁都。
唐朝东都
《旧唐书·郭子仪列传》以 至于太宗、高宗之盛,中宗、玄宗之明,多在秦川,鲜居东洛。间者羯胡构乱,九 服分崩,河北、河南,尽从逆命。然而先帝仗朔方之众,庆绪奔亡;陛下藉西土之 师,朝义就戮。岂唯天道助顺,抑亦地形使然,此陛下所知,非臣饰说。
如果谁说他比郭子仪更了解唐朝都城在哪里。有一部分人就是喜欢断章取义,说唐高宗迁都洛阳。看看明成祖才是迁都,隋炀帝唐高宗只是营建东都而已。唐朝洛阳不是都城。
后梁后晋后唐
后梁(907~923年),即907年,梁王朱全忠(朱温)篡唐称帝,国号“大梁”,升汴州(今河南开封)为开封府,称东都;开平三年(909),由开封迁都洛阳。一个分裂政权总共存世16年,都洛阳14年。后梁一个分裂的小政权而已。不是大统一王朝。朱温史上最淫乱皇帝之一,让自己儿媳妇轮流侍寝。都洛阳。
后唐(923年-936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统治疆域最广的朝代,定都洛阳,传二世四帝,历时一十四年。后唐一个分裂的小政权而已。不是大统一王朝。
后晋(936年—947年)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朝代,从936年后晋高祖石敬瑭灭后唐开国到契丹947年灭后晋,一共经历了两帝,12年。初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后迁都东京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也就是说都洛阳时间太短,没办法计算。说起后晋不得不提石敬瑭,一个恬不知耻人在洛阳给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契丹皇帝当儿子,割让燕云十六州,是燕云十六州在外500年,直到明朝才回归。
24史就是一面照妖镜,清晰的照出洛阳只是两朝(东汉和西晋)都城。十三朝纯属篡改瞎编。为了某些目的不择手段,诱导普通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