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关键的原因在于项羽始终无法控制山东,项羽在政治上的第一点失败使其树敌过多,第二点失败使其可以战胜敌人,但不能安抚敌人。田荣最先反楚,为项羽击败,但项羽在山东实行暴力镇压,田横又反楚,最终和项羽形成妥协,但山东始终不为项羽完全控制。
山东问题导致项羽不能彻底放手北上,与刘邦争夺河北,更何况梁地彭越始终不能被项羽彻底解决,这两点使得项羽无力在河北用兵。只能眼睁睁看着韩信依次击败河北诸势力,最终又平定齐地,对项羽形成战略包围态势。这是项羽在政治上的失败导致了项羽楚势力在楚汉战争北线战场的失败。
再说中线战场,彭城之战后,项羽大反攻并没有取得更大的战果,反而是刘邦稳住战线,在荥阳一线形成了楚汉对峙,刘邦和项羽直接率军对抗。
不论是个人武力还是军事指挥,刘邦无疑同项羽有一定差距,在同项羽的直接作战中屡屡受挫。但项羽在政治上的失败也导致了楚军不能在中线战场上将胜势转化为优势,彭越,英布的反楚,使项羽不得不分兵征讨,项羽至少两次因为彭越的游击作战而从荥阳前线东返,亲自打击彭越,这样一来,刘邦在荥阳一线的压力则大大缓解,项羽始终不能尽全力在荥阳一线取得突破。
刘邦的机动作战,南下宛叶,项羽亦南下,刘邦坚壁不战,彭越又作乱于楚侧背,项羽不得不回师攻击彭越,击败彭越后,又西进攻破荥阳,包围成皋。这本是一次重大胜利,但项羽率军先南下又东去再西进,一来二去军力疲乏,不能扩大战果,刘邦乘此机会,夺韩信军队,再次稳住阵线。
从这来看,项羽政治上的失败,又导致了在中线战场始终不能取得突破,屡屡击败刘邦后又不能扩大战果,刘邦屡屡能稳住战线,不至于让项羽彻底消灭汉军有生力量。而项羽也因此只能在中线战场上与刘邦形成相持之势,最终南北两线战场失败,汉军大迂回包围项羽,项羽在中线战场连相持都不能做到,只得败退垓下,最终败亡。
乌江自刎
项羽在政治上的第三点失败,其对楚势力阵营经营失败,导致离心离德。这导致了项羽楚势力在南线战场的失败。
楚汉战争南线战场历代史家着墨甚少,实质上相当于楚势力之间的内战,由英布反楚而起,主要战役有项羽攻英布,刘邦助英布反攻,英布刘贾北上击项羽,汉灭临江国四个战役。而项羽本不但可以避免南线的战事,还能借临江国九江国衡山国三国之力击汉。但项羽并没有做到。
辛德勇先生曾提出项羽非西楚霸王实为四楚霸王之说,称号的问题暂且不论,但其中所提出的项羽分封,楚分为四,而项羽四楚霸王实为英布九江国,吴芮衡山国,共敖临江国及项羽楚国这四个楚地之国的最高领袖的这个观点,在笔者看来是可取的。
英布
项羽可以命令这三人弑*楚义帝,却不能统领其兵马,联合对刘邦作战。九江王英布出身骊山刑徒,与衡山王吴芮有姻亲关系,而衡山王吴芮又在东南百越中有极高之地位,东瓯国,闽越国皆服之。临江王共敖是楚之柱国,占据南郡。这四国联合,力量应是最大,楚势力在南线战场应有先天之巨大优势,但楚汉战争中这四国从未合作无间,甚至都无合作,只有背叛相攻。
九江王英布最先叛楚,项羽举兵击之,开辟了楚汉战争的南线战场,进一步分散了项羽的兵力。英布叛楚,不在彭城之战前楚军一败涂地之时,反而在彭城之战后楚军大胜之后,楚汉两军对峙,楚军略占优势之时。这从侧面表现出项羽在政治外交上的失败,一定程度上英布应是被项羽逼迫而背楚投汉。
英布本身有投机思想,项羽征九江兵,英布只出四千。彭城之战前楚危亡之际,英布虽不叛楚,但也没有发主力北上协助楚军保卫彭城。楚汉对峙之时,楚汉双方都争取英布,英布在随何精明操作之下,又畏惧项羽淫威,才背楚投汉。项羽很快发大军攻九江,英布只身逃脱。
九江王英布是衡山王吴芮女婿,东南地区的越人又同吴芮关系密切,项羽先前不封无诸,驺摇,得罪越人,之后又遭遇英布背叛,这二者同项羽关系破裂,衡山王吴芮自然不会全力支持项羽。整个楚汉战争,衡山国基本上没有参与,刘邦取得战略优势之时,衡山国自然而然归顺刘邦。
楚汉战争中,楚势力最奇怪的一件事就是,南线临江国毫无存在感,翻遍史籍,也不能找到临江国出兵支援项羽的记载。倘若临江国只求自保,大搞投机主义,仿英布吴芮事,倒也能理解。但当项羽已经陷入汉军战略包围,败局已定之时,二代临江王共尉仍支持项羽,不愿降汉,汉军大军至,一战而不能克,抵抗还十分激烈,历数月,直到靳歙率军而来,才攻克江陵,灭亡临江国。
可见,临江国在整个楚汉战争期间,一直坚定地支持楚阵营,不存在投机自保的心态。所以奇怪的是,彭城之战前,楚危亡之际,不见临江国援楚,彭城之战后,楚大举反击,不见临江国助楚,英布叛楚,不见临江国自东配合龙且军夹击九江,刘邦自武关东出宛,叶,不见临江国北上击刘邦,英布反攻九江国,刘贾诱周殷叛楚,亦不见临江国出兵助楚。亦或是史料失载临江国出兵事,但从楚汉战争情势看,临江国全程未出力助楚的可能性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