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人的血统属于哪一类,藏族和什么国家的血统最接近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2-12-02 00:29:15

克里雅古道探险线路图,沿途经过硫磺达坂(5114米)、脱破拉尕特达坂(5030米)、阿特塔木达坂(5500米),全程250公里翻越克里雅山口(5445米)。图/王铁男

再往西的克里雅古道,这几年大火特火,各路人马都以开车穿越克里雅,作为吹牛逼的天花板存在。

我身边的几个越野狂人,也让我组队走一把。我还真要来了轨迹线,仔细地研究了一番。

其实,我对这条古道的兴趣,还真不是去挑战人生的极限,而是这条古道跟太多历史事件有关了。

克里雅古道的北头连着于田县,这地方古代称“渠勒”,唐朝时归属于阗国管辖。道路的南端在界山达坂附近的多湖区域和今天的新藏线相交,顺着新藏线往南走,就是今天的日土县

日土所在的区域,早在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遗址。

目前已经发现有石器遗址10处、岩画遗址13处、石丘墓葬3处。从岩画的年代判定上说,早期岩画的时间不晚于象雄时期,比吐蕃王朝的年代要早。

很有意思的是,岩画图案中出现了树木崇拜。

我们都知道,阿里地区几乎没有树木生长,这种对于树木的崇拜,很有可能是源自对周边地区树木的向往。但有这种向往,您的先的对外面区域的树有了解才行。由此可大致推测出,早在象雄时期,此地生活的先民,就已经到过海拔较低的区域,并对当地生长的树木,啧啧赞叹。

之后随着吐蕃王朝对象雄的征服,日土作为西部的战略控制点,就一直受到了特别的重视。这种重视一直持续到了格鲁派建立的甘丹颇章地方政权时期,当时修建的日土宗宗堡,依旧矗立在日土县日松乡,毗邻班公措的一座小山上。

藏族人的血统属于哪一类,藏族和什么国家的血统最接近(5)

从日土县再向南一百多公里,就是今天阿里地区行政中心所在地噶尔县,我们一般习惯上都叫狮泉河。

“噶尔”在藏语里为“帐篷”、“兵营”之意,据说来源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时的卫藏—拉达克战争

当时的阿里地区,在经过了漫长的割据时代后,开始逐渐走向统一。公元1630年(明崇祯三年),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拉达克灭亡了古格王朝,随后占领了包括日土、普兰在内的大片区域。但随着拉达克的继续扩张,逐渐和盘踞在卫藏的格鲁派势力爆发了冲突。

1679年,蒙古统帅甘丹次旺率蒙藏联军出征,历经三年苦战,最终击退了拉达克军队,将原来归属于古格王朝的辖地收归甘丹颇章地方政权。为了庆祝这场胜利,特意在冈仁波齐山前和拉萨八廓街的东北角,分别树立了名为“噶丹达尔钦”的经幡柱。[3]

“噶尔”这个地名,据说便是来自于甘丹次旺的驻军之地。

随后,甘丹次旺担任了阿里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设立包括普兰、日土宗等在内的“四宗六本”管理体系。不过,清朝的时期阿里总管的驻地,并不在今天的噶尔县,而是在向南约100公里的噶尔亚沙,也就是史料里不断出现的“噶大克”。

但由于噶大克的自然环境比较差,所以阿里总管的驻地,分为冬夏两处,夏季在噶大克的帐篷里驻扎,冬季迁到噶尔藏布河畔的噶尔昆沙。[4]

光绪三十一年(1905),英军侵略拉萨,逼迫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拉萨条约》。其中,就有开放通商口岸,英国商务委员常驻噶达克办公等条款。这处海拔4600多米的帐篷城,都能被英国人盯上,可见噶大克的交通核心地位。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1960年阿里专区设立时,专署驻地依旧设在噶尔昆沙。到1966年的时候,才迁到狮泉河盆地,形成了今天的狮泉河镇。

藏族人的血统属于哪一类,藏族和什么国家的血统最接近(6)

我说这些目的是告诉大家,噶尔亚沙、噶尔昆沙、日土这三个相距50公里的地方,是西藏西部交通大动脉上的关键节点。

而这条交通大动脉向西延伸,在翻越界山达坂之前向北拐,就是通向于阗的捷径——克里雅古道

虽然走在这条捷径上,你将要面对至少四个海拔超越五千米的垭口,但它毕竟距离近呀。

我咨询过两位亲身走过克里雅的朋友,他们向我表示,这条路汽车走着相当费劲,可马队走反倒容易一点,而且沿途都能获得水源补给。同时,他们还在克里雅山口附近发现了古堡的遗址,可见古代人早就懂得控制这条捷径的道理。

由此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克里雅古道虽然道路艰难,但如果想要实施战略突袭,这条道路依旧是首选之地。

贞观二十一年(647),唐朝发动了对龟兹的征伐,吐蕃应唐朝之命派兵入疆协助。以前日本学者森安孝夫认为,吐蕃进军南疆应该是北上,翻越巴彦克拉山口后,再向西到且末,也就是唐蕃古道的北段 吐谷浑道的西段。

但王小甫先生认为,《册府元龟》里记载,“又遣吐蕃君长,逾玄菟[tú] 而北临,步摇酋渠,绝昌海而西骛[wù]”

这句话里的“步摇”,本来是一种首饰,在这里用来指代吐谷浑君主,而吐蕃与吐谷浑并列,一个北临、一个西骛,可见二者走的不是一条道路。所以他认为,吐蕃军队应该是走了一条穿越昆仑山孔道的路线。[5]

吐蕃进南疆很有可能会选择走克里雅古道,因为拿下了于阗,向东可以威胁且末、向西可以进攻疏勒,向北可以沿着和田河,刀锋直指龟兹重镇拔换城(阿克苏地区的喀依古城)。

正是因为有这条通于阗的捷径存在,吐蕃在道路沿线下了很大的功夫。克里雅山口附近的阿塔木帕夏古堡是目前已知最北的控制点,然后在翻越了崇山峻岭之后,在硫磺达坂北侧的苏巴什,科考队采集到唐代的遗物。再往北的阿拉叫依也发现了建筑遗址,据判断应该是清朝设的屯兵哨卡。最后在克里雅河谷的尽头,就是这条古道的北大门——普鲁

为了守住这条阿拉伯地理学家笔下的“吐蕃可汗之门”,吐蕃军队很有可能在普鲁驻扎过军队。

《新疆图志》在提到克里雅古道的时候,写到“普鲁山南有路通克什米尔及后藏,相传其地尚有唐将都督驻兵遗迹,是本境在唐时为西域与吐蕃构兵必争之要隘。”[6]

一个亲自走过的克里雅的新疆老师,曾对我说过这样一段话,“老布,你有机会一定要去普鲁村看看,那地方人的样貌,跟其他地方的人不太一样。据说有藏族血统,他们有可能是吐蕃驻军的后裔。”

这段话,让我想起了《北史·西域传》里,对于阗国的一段记载,“自高昌以西诸国人等,皆深目高鼻,唯此一国,貌不甚胡,颇类华夏”。

这个所谓的“貌不甚胡,颇类华夏”的说法,在有些学者看来,应该就是羌人。

殷晴老师在解读佉卢文书的时候发现,在公元3世纪的魏晋时期,游牧于羌塘一带的苏毗人,经常飘忽到塔里木盆地来打秋风,且末、精绝等国饱受其苦。[7]

既然羌人的一支,可以越过阿尔金山来抢劫。那之前有羌人部落迁徙到于阗绿洲居住,也不是没有可能。而且从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上看,古代于阗人的特征与帕米尔区域的人类似,但报告同时也指出于阗东部的人,有藏族人的血统。[8]

藏族人的血统属于哪一类,藏族和什么国家的血统最接近(7)

乌鲁克火山。图/王铁男

克里雅古道在穿出大山之后,向北遇到的第一个绿洲就是渠勒,也就是今天的于田县。这地方是个海拔两千二百米的低山地带,由于河水充沛农牧皆宜,有和田地区最好的天然牧场,吐蕃军的指挥部曾设于此地。

由此向西,经过扜弥、杰谢,便可抵达于阗国都,然后再沿河向北180公里,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突然耸起一道神迹般的山梁。

这道山梁通体赤红,高出沙岭一百多米,当地人称为麻扎达格山

麻扎达格在沙漠里,由西向东蜿蜒一百多公里,当它遇到和田河时戛然而止,在河道的西侧形成了一个接近九十度的夹角。吐蕃人就在此坐山面河之处,修建了神山堡,也就是麻扎塔格古堡。

神山堡在吐蕃控制南疆后,拥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北抵拨换城,南抵于阗王都,扼守着塔里木盆地南北交通的咽喉。[9]

因此,神山堡的名字不断出现了各种文书简牍之中。斯坦因曾在神山堡发现了大量的藏汉文书,其中“神山堡”作为一个地名,便在文书中提到了30次以上。

通过这些古代的地名,我们大致可以知道,克里雅古道在历经昆仑山的重重险阻之后,向北一直延伸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形成了一个北起神山,南到羌塘的联络线。

公元八世纪的时候,吐蕃用这条古道从南到北的突袭新疆。

公元十八世纪的时候,新疆的势力也一样利用这条古道,从北向南的奔袭西藏。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新疆的准噶尔蒙古借着与拉藏汗联姻的名义,派六千骑兵,取克里雅古道南下。

阿里总管康济鼐得到消息后,急忙通报了拉藏汗,但没有得到拉藏汗的重视。等准噶尔骑兵都到了纳木错,他才匆忙组织抵抗。最终,在格鲁派的配合下,准噶尔军队干掉了拉藏汗,统治西藏75年的和硕特汗庭灭亡。

1950年8月1日,进驻和田的解放军,发动了进军西藏的行动。一支136人组成的骑兵队,作为进藏先遣连从普鲁村出发,孤军挺进阿里。

这支孤军历经艰险,于9月中旬抵达改则县的扎麻芒堡。

但此时藏北已进入冬季,大雪封山补给断绝。先遣连战士被迫原地自救,扛过整个冬季。等到次年5月,当后续部队赶来时,已经有63名战士,把生命留在了藏北高原。

每次路过狮泉河的时候,我都带着家乡的酒,去阿里烈士陵园。因为我知道,这里安眠的有蒙古族的战士。

山河犹在,国泰民安,这盛世如你所愿!

藏族人的血统属于哪一类,藏族和什么国家的血统最接近(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