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匿名 运营/祥哥
这一天,爱新觉罗·载湉还不到四岁,这一天,被强行抱入宫中,成为了光绪皇帝。而把他推进皇位,推进历史视野的人,就是他的“亲爸爸”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并不是光绪的生母,但自从小载湉被抱入宫中的一刹那起,两个人就硬生生的成了母子,而历史为这段“母子关系”,画上了戏剧性的一笔。
1908年11月14日下午5点,年仅38岁的光绪帝突然驾崩。紧接着,第二天下午一点,慈禧太后驾鹤西去。两个人的死前后仅差20个小时,这个时间差给光绪之死留下了一个百年疑问。光绪的死因至今仍无定论,难道真的是慈禧太后谋*了他?如果说光绪登上皇位是慈禧一手安排的,那为什么最终慈禧又要了光绪的命呢?这对“母子”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1875年12月初五的这天夜里,载湉被抱离自己的家,抱进了紫禁城。这一天上午,同治帝驾崩,风雨飘摇的大清国突然落在了一个四岁孩子的身上。下令强行抱走载湉的人,就是慈禧(图一),当时,慈禧与载湉的关系是亲上加亲,小载湉的父亲醇亲王奕譞(图二)是同治皇帝的七叔,而载湉的母亲是慈禧的亲妹妹,叫叶赫那拉·婉贞(图),也就是说,载湉既是慈禧的亲外甥,又是她的亲侄子。
这天傍晚,一场权力的较量刚刚落下了大幕,在养心殿西暖阁,慈禧太后召开御前会议,商议继承皇位的事,史称西暖阁会议。当时,具有继承资格的有两人,一个是恭亲王奕䜣17岁的儿子载澄,另一个则是醇亲王奕譞还不满四岁的儿子载湉,两个孩子的较量实则是两个父亲的较量。古有明训,国赖长君。按祖制,载澄应该是最合适的人选。但是,慈禧太后却另有考虑。打算第二次垂帘听政的慈禧,自然需要的是一个“儿皇帝”,而同她一起发动辛酉政变的奕䜣,对她来说是巨大的威胁,因为此时的奕䜣已经是权倾朝野,身兼三职,如果让他的儿子继承皇位,自己势必是大权难握。于是,在这次御前会议上,嗜权如命的慈禧再次玩弄了一把权术。
会议结束时,慈禧宣布,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成为大清国第九位皇帝。就在这时,出人意料的一幕发生了,听到这个消息的奕譞当场晕倒在地。在场的朝臣都以为奕譞晕倒,是激动所致。没有人理解,此刻这个父亲复杂的心情。
载湉的“湉”字,是平静安宁的意思,取这个名字,原是因为载湉是奕譞夫妇的第一个儿子,他们视若珍宝,希望他能过上无忧无虑、远离纷争的生活。然而,一纸奏折彻底改变了这个垂髻小儿的一生。
1874年12月初九,慈禧颁布懿旨,晓谕天下,宣布光绪皇帝登基,以第二年,为光绪元年,谕旨(载于《光绪朝东华录》)上有这样一句值得注意:“皇帝龙驭上宾,未有储贰,不得已以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俟皇帝生有皇子,既承继大行皇帝为嗣,特谕”。这里的“文宗显皇帝”指得是咸丰,“承继文宗显皇帝为子,入承大统为嗣皇帝”意思就是说,光绪的父母,必须把光绪过继给咸丰皇帝当儿子,这是光绪继位的前提。
慈禧的心里非常清楚,光绪这个年龄的小孩,是最依赖父母的,要想让他心悦诚服地认自己为“母亲”,成为自己的傀儡,就必须割断光绪与他亲生父母间的一切联系。在谕旨上,慈禧昭告天下说,同治帝没有孩子,不得已我选了光绪继位,这一切都是慈禧在为自己的第二次垂帘听政铺路。查按清史发现,入宫前的小载湉被描述为性情温和,聪明伶俐,喜欢写写画画,喜欢同花鸟说话,然而,宫中的礼仪和规矩很快磨灭了这个孩子的童真,入宫后,为了让自己的威严快速的烙印在光绪的心里,慈禧制定了“断亲情 立威严 传孝道”的教育方针。慈禧没把自己当成是光绪帝的母亲,而是光绪的主子。光绪刚刚进宫的时候还不到四岁,连奶都没断。 “亲爸爸”是慈禧命令光绪对她的称呼。显然,威严,权力,孝道,慈禧要向光绪强调的所有要求都汇集在“亲爸爸”这个称谓。
四岁登基的光绪是当时大清朝继位年龄最小的皇帝,早朝之上,竟是些听不懂的国家大事,时间一长,坐不住的光绪难免会自娱自乐一下,而这样每天都会惹到慈禧。西太后是如何对待幼年光绪的,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上有记载,西太后“常如狮虎”,“皇上为之胆破”,这样记述一点都不为过。训斥只是家常便饭,慈禧还会经常体罚光绪,不仅让他长跪,而且还不给饭吃。一朝之君连饭都吃不上,这是何等可怜。在小光绪入宫前,他在醇王府曾患过痢疾,非常严重,险些致命,所以身体瘦弱,身材也比同龄的孩子矮小很多。实际上,得过病的事情,光绪的父亲奕譞曾再三向慈禧嘱托,希望太监能细心照料光绪的饮食起居,然而,慈禧这个大姨妈对这个亲外甥没有一丝怜爱之情。如果小光绪没有按时吃饭,她就勒令太监一天都不给他饭吃,让他得到“教训”。由于光绪常常受到慈禧的严斥与惩罚,照顾他的太监也对他心存不敬。然而,一个人的出现,却及时改变的小皇帝的境遇,他就是光绪的师父----翁同龢。
翁同龢状元出身,曾是同治帝的老师,为人正直,胸怀天下,慈禧希望翁同龢把光绪教导成一个“服服帖帖”的皇帝。但是翁同龢很快发现,这个孩子,不同于同治帝小时候的顽劣,机敏好学,十分用功。据翁同龢的日记记载,小光绪身体不好,但经常是“日服药五剂 仍诵读不止”,而光绪则天真地告诉他,自己只要好好读书,就会免于“亲爸爸”的呵斥,这让翁同龢心生怜悯。除了当老师,他还像父亲一样关照光绪的生活。为了斩断小皇帝和他父母的情感,慈禧曾向翁同龢下旨,关于光绪父母的事情,只字不准提。“你额娘她去了西天”,当翁同龢于心不忍地哄骗着小光绪时,失神的光绪会拉着他的袖子弱弱的问:“等额娘回来,您让她到宫里来,瞧瞧朕吧”。
光绪和翁同龢情同父子,在老师的提点下,他无论是礼法、祖制,还是学识、德业,都远远超过当年的同治帝。当时,衰弱的晚清,危机四伏。沉重的危机感刺痛着热血澎湃的光绪,待到16岁的时候,他发奋图强,立志要成为像康熙一样的一代明君。早在光绪4岁登基之时,慈禧为了笼络人心,曾经在朝廷上公开作出这样一个承诺,“俟皇帝典学有成,即行归政”,可慈禧却打心眼里不想兑现她许下的承诺。
对于慈禧来说,紫禁城并不是光绪的地盘,皇帝不过是她慈禧行使权力的工具罢了。在她眼中,光绪并没有什么过人的禀赋,尽管读书用功,但生性胆小木讷,权力虚弱,把权力交给这样一个孩子,她不放心,更不甘心。在光绪岁16岁这一年,朝野重臣开始力荐光绪亲政,但是,为了继续享受站在权力巅峰的愉悦感,慈禧硬是违反承诺,将归政的时间延后了两年。尽管大清有祖制和惯例在,但慈禧在这节骨眼上,却从来不管这一套,就像清朝本无“母后垂帘”这一说,可她依然将垂帘听政一轮又一轮的实行下去。到了光绪这儿,慈禧自然也不会简简单单的归政,她早就在自己的政治棋盘上布下了一招。
这一招就是军机大换血,史称“甲申易枢”,简而言之,就是慈禧借1884年中法战争失败之际,大做文章,拔掉了领班军机大臣奕䜣,取而代之的,是一向忠厚老实的妹夫,光绪的亲生父亲醇亲王奕譞。慈禧把奕譞搬上来的目的,表面上是为光绪亲政扫清障碍,实则是为她日后自己的摄政、训政铺平道路。光绪12年6月10日,慈禧召集了所有的王公大臣,叫来了光绪帝。光绪一到就发现,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会议,因为他在朝臣之中看见了自己的父亲,醇亲王奕譞。这一天,慈禧发布了一道懿旨(现保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本日召见醇亲王及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铎等,予以自本年冬至大祀圜丘为始,皇帝亲诣行礼,并着钦天监选择吉日,于明年举行亲政大典”。这道懿旨表明,慈禧正式宣布光绪亲政。此时饱读诗书的光绪早已踌躇满志,终于等到这一天,大权在握,他自是无比的兴奋。
然而就在懿旨发布的第三天,就是六月十三日,一封请求皇太后收回成命的折子送到了慈禧的手里。“臣愚以为归政以后,必须永照现在规制,一切事件,先请懿旨,再于皇帝前奏闻”,意思是皇帝现在亲政不合适,即使要亲政也要等到20岁,如果现在亲政,太后也要要求皇帝,务必按照现在的规制,每日请示再作决断。而让光绪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递折子的人,正是自己的亲生父亲醇亲王奕譞。奕譞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奕譞担心的是,光绪在宫里的那个“亲爸爸”。1875年,就在儿子被选为继承大统的第二天,醇亲王奕譞向慈禧提出辞掉一切官职,退隐回家,随后,这位皇帝的亲生父亲闭门谢客,深居简出,摆出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然而,十年之后,当慈禧要求奕譞再次登上政治舞台,帮她完成“甲申易枢”的政治大戏时,奕譞却欣然同意了。奕譞态度的转变就是为了自己的儿子打点将来,奕譞知道,慈禧早晚是要归政的,但是归政也只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绝对不会轻易放权,奕譞觉得自己必须要向慈禧渗透一个信息,就是我永远不会以皇帝的“生父”自居。他知道,只有自己不断的表达忠心,才能够保全儿子。
对于奕譞重返朝政,光绪满怀欢喜,自己与慈禧正要面临政权交接之战,此时,他无比需要一个自己可以真正信赖之人,然而,父亲进宫后的所作所为让光绪十分失望,他不仅阻扰自己亲政,而且做了一件让光绪无比反感的一件事,那就是为慈禧修复清漪园。清漪园就是后来的颐和园,实际上,修复清漪园,是一个一箭双雕的办法,因为再造园林,势必会讨得慈禧的欢心,同时还可以将她送进园中,颐养天年,减少她在紫禁城指手画脚的时间,让光绪真正实现亲政。但是,当年的大清根本就没有多少银子,为了解决经费问题,奕譞绞尽脑汁,最终想到了一个偷梁换柱的方法。他提议借助中法战争失败之际,大力加强海军的建设,选派八旗子弟操练水战,地点就选在清漪园。如此一来,修建园林就变成了建设海军工程。这个计划让光绪非常生气,列强环伺,内忧外患,海军衙门尚且经费短缺,还要拿去数千万两去修园子的,自小性格懦弱的他不敢明确向慈禧提出反对,只能把火气都撒在父亲身上。可是奕譞无法把自己的用心解释给儿子听,他只能默默的承受着光绪的指责,同时费尽心力的为慈禧修建园林。当这个浩大的工程完成后不久,奕譞就因为心力交瘁而病逝。
【评论见仁见智,但真相只有一个:还原最劲爆、最有趣的历史细节。】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