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为了更好的价格商家给富人做的“纸衣”会加入一些丝绵让衣服更加的舒适柔软。
陆游就曾夸赞过“纸衣”并且写下过这样的诗句“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于棉”,诗词中现楼了对“纸衣”御寒以及外形的赞美。
随着“纸衣”的发明“纸被”也应运而生,不同于纸衣的制作方法,“纸被”则是利用一些坚韧的藤条来做成的。
他们筛选出柔软的藤条,经过清洗晒干,密密麻麻地编制好之后做成“纸被”,而这也正是杜甫所描绘的“布衾”了。
其他御寒方法古代时期底层百姓生活格外艰难,到了冬天更是如此,但百姓的智慧也是无穷无尽的。关于御寒他们也是十分有经验,这就不仅仅局限于宋朝以前了。
除了制作“纸衣”“纸被”来抵御严寒,更是发明了类似现代暖手宝的东西来暖手,那便是“汤婆子”。
汤婆子是平民百姓的取暖方法之一,“汤婆子”是用铁铸成的类似于壶一样的东西,大小便是双手刚好捧起来的尺寸不大也不小。
穷人要求的并不多,只要能够保暖就行,也不会追求美观,因此汤婆子的外观十分简洁,用法也十分简单。
往往是完饭之后,灶台剩下的还发热的木炭为原料,用铲子铲出来小心翼翼的放进去,等到温度适宜,便可以使用了。
因为汤婆子的制作成本十分低廉,因此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到了冬季百姓出门都会准备一个汤婆子放到手里或者怀里。
于大官贵人来说,还有一种缩小版的汤婆子,叫做手炉。
不同于汤婆子制作那般粗糙质朴,手炉往往是大户人家才会用的,而手炉的材质一般选用黄铜,尺寸也小巧很多,并且还会在手炉上雕刻许多花纹,甚至镶嵌宝石来用作装饰。
手炉里面装的是炭火却不是真正炭火,而是燃烧完毕还存在温度的灰,而聪明的古人却不止步于此,更是将手炉开发成了类似于现代的保温杯。
袁枚所创作的《随园食单》就曾这样记载过“瓦罐装肉”,意思是利用手炉的余热将肉汤放在瓦罐里。在欣赏雪景的同时一边暖手一边喝美味的肉汤那真是一种享受。
有暖手的手炉那么自然有暖脚的足炉,足炉也是由铜制作而成,但它内部却不是装炭火了,而是装热水,形状也发生了改变,外形酷似现代的水瓶,只是形状比较扁平。
如果不嫌弃的话,可以捧在手里暖和完,再放在脚下暖和。
出行需要保暖,居住自然也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