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汤婆子可以随用随拿,地炉便是固定在地底下的,而且一般的穷苦人家并不会给自己家安装地炉。
地炉顾名思义它是在地下挖一个坑,并且用转头石块磊好,在其中生火取暖。
大文学家欧阳修曾在诗中写道:欧阳修的地炉就是室内挖坑,周围用“霜降百工休,居者皆入室。墐户畏初寒,开炉代温律。规模不盈丈,广狭足容膝”。
而地炉的制造也十分有讲究,开口最好是正冲着房梁,这样可以在房梁上挂一根绳子方便架锅做饭。
冬天来临之际,古人会用地炉煮一锅热气腾腾的汤饭,欣赏外面的雪景,也是十分惬意的。
而除去上面各种手炉,最常见的取暖还要数熏炉,就所谓的熏炉也是火盆的别样叫法,它是用陶器或铜器在其中生火,可以在屋子里改变位置,可以说是现代火炉的始祖了。
白居易也为火炉取了一个十分雅致的名字即“别春炉”。
在诗中他这样描绘道:“暖阁春初入,温炉兴渐阑。晚风犹冷在,夜火且留看”可见火炉之普遍给古人取暖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普通人想尽办法保暖,皇家自然也不例外,他们则更高级一些。
皇家的过冬方式曾经大火的电视剧《如懿传》中就曾描述过宫里各个妃子们关于煤炭的纠纷,品阶不同的妃子会得到不同等级的煤炭,想来这也是最早的“集体供暖”吧。
普通百姓除了御寒衣物的保暖之外,室内更会设有火炕,这种设施便是将炭火放在床底,冬天的时候躺在炕上保暖御寒,这种火炕在现代的东北地区仍然有所保留。
但是对于皇室来说,这种方式就显得不太够用了。因为皇宫开阔,房间很多,房屋也高大,热量不容易聚集,所以必须用专门的暖房。
相传汉代时期曾经用花椒和泥土的混合物对墙壁进行涂抹,因为花椒具有驱寒的作用,古人也深信将花椒涂在墙上可以保暖。
而为了装饰墙壁,在涂抹完之后古人还会用毛毯以及丝绸挂在墙上,不仅形成了保温层,看起来也十分美观。
而在进门的入口更会设置挡风的屏障,地上也会放置毛毯,窗幔也会用大雁羽毛作为装饰。
而这样一间屋子往往只有皇后才能入住,因此也叫做椒房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