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之死的秘密终于被解开,康熙之死的真相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2-12-28 06:17:58

有清诸君,以文治武功、襟怀智慧昭然史册,平生所成被誉“第一流”的,当属康熙。《清圣祖实录》记载,玄烨(康熙)为顺治第3个儿子,出生不久因染天花之症被孝庄送出宫城抚育。长至5岁的玄烨双目炯炯而声音洪亮,已然握笔执书好学不倦,6岁引小弓射兔,虽是年幼稚子却懂得自强争先,遂得到祖母孝庄和父亲顺治的看重。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年轻的福临病卒,在孝庄的鼎立支持下,端坐于上书房诵读经史的玄烨,竟继父之志成为大清的主人,彼时他刚刚虚岁有八。不到两年母亲佟佳氏又病逝,小小儿郎失父丧母哀哭不停,彼时他还承受不起冠冕之重。

康熙之死的秘密终于被解开,康熙之死的真相(1)

也许正是因为双亲尽失而托付之重,玄烨才愈发苦学文武,10岁贯通四书五经熟练弓马骑射,更兼彻夜熬读典籍术书,累至咳血而不肯搁笔,古人的智慧令玄烨得到迅速成长,这为他以后所成埋下伏笔。康熙六年七月,在祖母孝庄的运筹帷幄下,14岁的康熙学成出阁,次年一举拔除鳌拜,得以真正典章诸务。自此开始截止康熙三十六年,他平三藩、灭明郑、保北疆、征漠北,将大清内忧外患逐步化解,江山日趋稳固,“康乾盛世”之象初现。彼时的康熙已年过四十,回望半生岁月再看膝下诸子,他深感欣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围绕储位产生的无尽觊觎和复杂矛盾,令他身心俱疲。

古语道“知子莫若父”,二阿哥胤礽受教二十余年,能文能武行事妥帖有度,出阁后曾数次替父代执大事,如此下去继承父位本是水到渠成。然而深宫之中君心难测,胤礽背后附庸的大批臣公令康熙不悦,为了适当掣肘,康熙不得不加封大阿哥、三阿哥、四阿哥等诸位年长阿哥,准许他们行走御前参赞要务,开衙设府招揽门人,原本想以“百花齐放”遏制“一枝独秀”,殊不知夺嫡之争的祸根竟由此深种。康熙四十七年,在诸位阿哥明里暗里的推波助澜下,胤礽终成众矢之的,被康熙下诏废黜,东宫虚位令九子夺嫡愈演愈烈。

康熙之死的秘密终于被解开,康熙之死的真相(2)

大阿哥胤禔虽资历最长,奔走各处功劳最多,奈何沉不住气慌忙之下竟以“魇镇”求取储位,事发,被康熙打入禁所圈禁半生。八阿哥贤名远播胜券在握,却也因势大受父忌惮,连遭压制最终一蹶不振,而暗中崛起的唯有四阿哥胤禛(雍正)。胤禛虽竭力谋储却行事谨慎得体,始终不忘“兄友弟恭”,康熙深知此子棋高一着,但不知何故,始终都没有明确储位归属。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鬓发斑白的康熙见隆冬将至,决意暂避纷扰,率近臣内侍骑马游猎南苑,未料这一去竟成诀别。是月七日,天气骤变北风突至,康熙身感倦怠不适,于是入圆明园以南的畅春园静养。

相隔六天后,康熙崩卒,四子胤禛得继大位。康熙究竟怎么死的,是否真的是病死?成为清代学者及后世史学家悬而未决的疑问。随着诸多清代内务府档案、笔记及密折的曝光,学者于抽丝剥茧中发现了令人惊诧的线索。清史专家分析认为,康熙并非病死,更不是寿终正寝,内中或又是一场“烛影斧声”。据《实录》康熙最终的病情记载,专家认为康熙在南苑偶感不适后“静摄于畅春园”,一个“静”字足见病情根本不急不重,而且彼时陪伴康熙身边,一同待在畅春园的马国贤在笔记中,也提及内侍侍奉如常这一点,可以确认的是,康熙的病情远远不到几日崩卒的地步。

康熙之死的秘密终于被解开,康熙之死的真相(3)

然而接下来事情忽然发生了转变。康熙病卒当天的深夜,安静的畅春园忽然人声嘈杂急促,正在一墙之隔休息的马国贤立即察觉不妙,在墙上的窗棂中望见有人调兵遣将呵斥宫人,马国贤久随康熙身侧洞悉宫闱内事,他当即断言“鸩毒之事”,片刻之后康熙死讯传出。清人更指康熙死前,隆科多曾遣人送参汤,食后俄而气绝。

尤为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康熙晚年乃至最后病中,侍奉照料他的都是最为信任的内务府赵昌和太监魏珠,此二人是康熙晚年的身边人,一应膳食、医药、大小旨意,均经其手发出。故而这两人,成为揭开康熙死因的关键。然而就在雍正登位的第一时间,此二人就被诛除。纵然悠悠之口不可轻信,那么急诛赵昌魏珠,该做何解?雍正自己将自己陷入百口莫辩的境地。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