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作为法家开拓者,帮齐桓公称霸了38年。但管仲只去世两年,齐桓公就被身边的小人害死,齐国霸业也宣告结束。可以说,齐桓公称霸背后的第一功臣就是管仲。但功臣不单单是管仲一个人,而是管仲用他独特的识人术替齐桓公打造的一支称霸团队。
2000年后的我们,从前人星星点点的记载中窥到其中一二
第一招 看人只看大节,不打听庸人的评价齐国的大司田(农业部部长)宁戚,是齐国专搞经济的人才,而且是管仲认为齐国仅次于自己的人才。
管仲带队伍出征宋国,路过峱(nao)山,在路边有一个放牛夫对着牛头唱歌,管仲感到诧异,就问起了牛夫治国方略,牛夫竟然对答如流。管仲说:
豪杰辱于泥涂,不遇汲引,何以自显?
大才辱没,如果没有人识才怎么才能出人头地呢?管仲随即把宁戚举荐给齐桓公,齐桓公也相信管仲要给宁戚委任官职。齐桓公身边的人说:
“宁戚是卫国人,离这里不远,可以派人先去卫国打听他的底细,然后再委任也不迟”
管仲劝谏说:
问之,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
大体意思是说有大才的人是可以容忍他的小缺点的。
齐桓公听取了管仲的意见,委任宁戚官职。
如果齐桓公真的派人去宁戚的家乡,向宁戚的亲戚朋友左邻右舍打听宁戚的为人,那么宁戚难免以前做过错事,碍于言论。那么齐桓公也就没法任用宁戚了。
第二招 “水至清则无鱼”善恶分明的道德君子可以结交但未必有做事能力管仲和鲍叔牙是结拜兄弟,两人曾经一起经商。鲍叔牙出钱多管仲出钱少,但到了赚钱分钱的时候管仲却分的多。有人替鲍叔牙打抱不平,鲍叔牙说:
“管仲不是贪财,只是他家贫而且有老母要供养”
管仲又去当兵吃饷,进攻的时候在队伍后面,逃跑的时候在队伍前面。鲍叔牙又说:
“管仲不是怕死,是管仲家中有老母需要供养”
由此产生了两句成语“管鲍之交”和“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
而且,管仲做国相还是鲍叔牙举荐的。这种交情,主政齐国的管仲按理说应该照顾一下这位老哥哥吧?
但事实是,在管仲做齐国国相的40年里,鲍叔牙一生始终没有做独当一面的大官,而且在管仲临终之前也否定了鲍叔牙的“能力”
管仲对齐桓公说:
鲍叔牙,君子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人善恶过于分明。夫好善可也,恶恶已甚,人谁堪之?鲍叔牙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是其短也。
鲍叔牙是正人君子,但对善恶过于分明,有人做一件恶事他终身不忘,所以不能管理一个团队。
为什么君子就不能做事?因为做事需要与人合作,而人不可能没有缺点,如果因为一人做了一件错事就把他归为恶人行列,那么这世界就没有可用之人,就没有可合作之人。那么君子也就没有了朋友,也就事事无成。
果不其然,管仲去世后,齐桓公让鲍叔牙接替国相职位。齐国的人才越来越凋零,原因就是鲍叔牙对人要求太高
第三招 一个对自己不好而对你很好的人,一定在隐忍以得到更大的利益管仲临终前,齐桓公问齐国未来国相的继承者,从而引出了著名的典故“管夷吾病榻论相”
”桓公曰:“易牙烹其子,以适寡人之口,是爱寡人胜于爱子,尚可疑耶?”仲对曰:“人情莫爱于子,其子且忍之,何有于君?”桓公曰:“竖刁自宫以事寡人,是爱寡人胜于爱身,尚可疑耶?”仲对曰:“人情莫重于身,其身且忍之,何有于君?”桓公曰:“卫公子开方,去其千乘之太子,而臣于寡人,以寡人之爱幸之也。父母死不奔丧,是爱寡人胜于父母,无可疑矣。”仲对曰:“人情莫亲于父母,其父母且忍之,又何有于君?且千乘之封,人之大欲也。弃千乘而就君,其所望有过于千乘者矣。君必去之勿近,近必乱国!”
——《东周列国志》
易牙烹制自己的孩子给齐桓公吃,坚刁为了进宫照顾齐桓公主动自宫,开方是诸侯国的继承者,而为了照顾齐桓公放弃做诸侯王的机会。齐桓公认为,这三人爱齐桓公胜于爱自己。而管仲的结论是,一个不爱自己的孩子又不爱自己身体又放弃大富贵机会的人一定心狠手辣,他们是在隐忍以得到更大的好处。
齐桓公的晚年继续任用这三人,最后竟被三人控制,最后饥饿而死。
管仲的识人术和大众有些不同,其实我们和齐桓公一样,喜欢听好话被人无微不至的照顾,又喜欢穿着体面长的漂亮帅气的人,而当知道一个人做了坏事刘一下对某人的印象不好了,就会慢慢的敬而远之。
其实这些都是识人的死角,看人不能念人小恶更不能因为有人对你好的不得了而认为他就是爱你。
正人君子可以做朋友,但绝不能让其独当一面。
对于识人术你怎么看?请留言发表自己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