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中,每一个小区都会委派一名居委会主任。
就官阶高低而言,居委会主任等同于村长。
而村长,是乡村的最高领导。
曾几何时,背井离乡,是中国人最原始的乡愁。
乡和村,又显得那么密不可分。
村作为行政单位,最早始于唐代。唐代以十家为一村。少于十家的,并入大村;多于百家的,则令设一长。
这种制度,沿袭自隋代。
再追溯其起源,则在北魏。
乡村——山村
北魏,是一个成型于鲜卑族手中的少数民族政权,但在积极汉化的过程中,却成了南北朝中的一个异类。
北魏孝文帝拓跋珪,连续推出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革除了官员腐败的弊病、保证了天下粮食的丰产,创造了战乱年代的短暂乐土。
自魏孝文帝改革的太和八年始,至魏孝文帝死亡的二十三年止,短短十五年的时间,北魏达到了巅峰鼎盛时期。
这段岁月内,北魏迁都、禁用鲜卑语而改用汉语、改良鲜卑族服饰适应汉族文化、将儒家推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禁用鲜卑姓氏而改用汉姓,短短时间内就形成了一个以汉族文化为核心、鲜卑民族为主体的国家。
这个特殊的国家,封建制和奴隶制并存。
一方面,是落后于中原千余年的游牧民族奴隶制;另一方面,则是蹒跚学步中的封建制。
在磕磕绊绊中,这样单纯模仿汉文化的国家可能注定是走不长远的。
自太和十八年迁都洛阳达到鼎盛,短短时间内北魏衰落,并在南北朝的历史上走向消亡。
这过程虽然毫无意外,但其中某些制度却在日后被一直延续,不只创造了隋代的另一轮经济复苏神话,还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这不能不让人正视,这个似乎略显“蹩脚”的游牧政权,或许真是具有可取之处的。
北魏:云冈石窟
说回隋朝,隋朝以三十七年的短暂历史,迅速恢复南北朝之百废待兴,恢复至接近东汉鼎盛时期的户口数,修复了自三国以来数百年的战乱创伤。
这种复兴速度,放在现代社会也是不可思议的!
要知道,这三十七年历史中,还包括了隋朝的衰败时期。
这其中,输籍之法显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隋大业二年,有“户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三十六”。东汉永寿三年,有户数一千万户。
隋朝素烧辅首
大索貌阅、输籍之法、轻税之法,隋朝这一系列提高生产力的政策,其实都是和北魏三长制学的。
其核心,都是增设负责基层行政任务的“老村长”!
看似只是多任命了几个村长,却能改变整个王朝的命运。
“老村长”之所以如此神奇,其核心是增强了国家对基层的掌控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后来的宋朝不一样。宋朝时朝廷权力集中,冗官成为了弊病。
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世家的权力巨大,家主是“土皇帝”,朝廷对地方缺乏掌控权。
大量“村长”的出现,使得地方上的征税等行政事务统统由朝廷命官执行,大大提升了国家对基层的控制和国家机器的生产效率,为北魏诸多经济民生领域的改革打下了制度上的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