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王朝由盛转衰非常突然,从昭宣中兴到王莽篡位,不过短短40年时间,强大的西汉就陷入土崩瓦解、四面楚歌的境地。归咎于天灾人祸似乎并不全面,正统史书的结论是外戚专权、土地兼并,但实际上这是表象,是内在的根源引发出来的矛盾。
西汉灭亡的原因,深挖下去是经济体制改革失败导致的社会结构失衡,进而国家机器失去根基支撑和控制,最终无法运行下去。再往后王莽推行的新政更是一场空想主义实验闹剧,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酿成了天下大起义的崩盘局面。
01西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秦朝灭亡太快,导致汉朝有很多政治、经济制度框架,实际上是从秦朝学习过来的,也就是所谓的“汉承秦制”。
随着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三代皇帝的不断摸索,逐渐调整出来一条具有汉朝特色的经济制度,财政体系也是摸索出来的。
汉朝的财政支出,是二元体系,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国家财政,二是皇室财政。
国家财政,顾名思义,主要是指国库的收支分配,中央将地方缴纳的税赋进行统计、整理和收支利用,和后面各个朝代的中央财政体系是一模一样的,主要由职务为“大司农”的官员负责。
而皇室财政,就是皇帝及其宗室贵族的收支分配,除了分封在各地的刘姓诸王,聚集在长安关中地区的宗室贵族、外戚贵族都需要额外的支出,要怪就怪刘邦的小农思想,把老家一大家子和所有的儿子女儿媳妇女婿都统统供养起来。收入来源依靠皇帝自己的园池苑囿、山林采邑收入,以及皇族土地上的税赋,这两部分主要由职务为“少府”的官员负责。
实际上,和项羽、刘邦对抗的秦朝武将章邯,也担任过秦朝的“少府”。
西汉时期的少府有点类似清朝的内务府,下设有不同功能的属官,和宫廷渊源也比较深,如大家熟悉的“乐府诗”,其中的乐府,就是少府治下的有司部门,专职负责搜集优秀的诗歌曲乐,供皇家娱乐。少府是实际上皇家财政的主管者和实控人。
这样的二元体系设计,是西汉王朝财政体系的基本架构,但也是这一架构,为西汉灭亡埋下了第一个祸根:外戚贵族等财政支出和国家财政的支出比例失衡。
西汉到了“昭宣中兴”后,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但处于统治阶层的各类宗室、外戚、皇家相*贵族却开始崇尚奢侈之风,挥霍攀比的现象比比皆是,连带朝廷中的高官重臣也都纸醉金迷,注重享受。
临淄山王庄出土的西汉兵马俑,展示了汉朝贵族车马出行的隆重场景
汉成帝时,太后王氏一族最得势,王太后的兄弟五人皆被敕封为侯爵,显赫一时。
《汉书》记载:王莽群兄弟皆将军五侯子,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莽独孤贫,因折节为恭俭。
王莽以节俭谦恭的形象鹤立鸡群,反衬出当时外戚贵族们的挥霍奢靡,已经成为普遍情况。
到了汉哀帝时期,太后一下子也多出来, 除了太皇太后王氏,还有太太后傅氏,太后丁氏和赵氏,共同当朝,连带各家的外戚和宗室贵族们人群暴涨,朝廷分封给这些外戚家族的土地、财物和奴婢都是最大的份额,此时少府负责的皇室财政已经打破平衡,开始挤压正常的国家财政。
汉海昏侯墓出土的纯黄金饰品,这可比现代黄金首饰贵重多了
皇族财政预算和支出扩张,必然导致国家财政萎缩。最终少府职权不断膨胀,国库最终入不敷出。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整个汉朝,可能与汉朝历任皇帝注重感情、信任自己家里人有关,一直到东汉灭亡,外戚专政和掠夺财富的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直到三国曹魏时期,曹操虽然喜好人妻,但特别注意了外戚干权这一点,把原本负责皇族财政的少府职务废除,改为设材官校尉,把财政管辖权力集中归属到尚书台,减少皇族费用对国家财政的挤压和占用,避免重蹈覆辙。
因此曹魏时期的太后无人称制,基本上属于象征意义。
02西汉王朝中期推行过经济制度改革,重点是汉武帝时期推行的、以桑弘羊为代表的“外儒内法”改革,化无为为有为,针对商人集团进行掠夺,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均输平准和算缗告缗。
这样的改革直接导致了西汉灭亡的第二个祸根:过于激进的经济变革措施,几乎完全消灭了工商业,冲击了原本属于社会稳定器的中产群体,使得国家财政体系变成了战时体系,经济结构变成了单一的“农、战”经济,十分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