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弘羊(前152—前80),西汉著名经济家、政治家,中国历史上首倡国有垄断
汉武帝一手造就了西汉的鼎盛繁荣时期,北击匈奴、西通西域,让所有华夏儿女都扬眉吐气,但阔气的出手背后,是巨大的人员、物资、金钱支撑,整个国库几乎耗尽。
迫于无奈的汉武帝只好寻求经济改革。
当时的西汉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人口已经恢复到3000多万人,整体社会生产力提升一大截,财富暴增。
司马迁曾形容长安城内“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栗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然而在社会的另一面,却是极端的贫富差距拉大,两极分化:大地主和大富商们在资产占有上“田连阡陌,又专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生活上“男不耕织,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同时财富上显赫的地方豪强们也大多和官吏勾结,形成史书上被称为“豪强”的既得利益集团。
以小农模式为主的农民生活十分艰苦,除去田租以外,还要承担丁口税,也就是人头税,西汉允许以钱代缴纳,15岁以上都需要缴纳,直到60岁,每人每年120钱左右。汉武帝时期曾经为了征集军费,一度强行规定3岁以上都要缴纳,导致大量民间婴儿被遗弃,后不得不纠正恢复。农民们每年还要提供1月劳役,折钱300,一生要担任两年戍边一次,折钱2000。不少农民只好主动选择卖地卖身,委身为奴,换取大地主的庇护和免税,这也是土地兼并泛滥的一个缘由。
盐铁会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经济论战
鉴于此,汉武帝决心推行改革,从地主豪强集团手中夺回财富利税,采纳了大司农桑弘羊的建议,推出了一系列措施。
第一项就是盐铁改为国营专卖。汉武帝之前,汉朝几任皇帝都崇尚“无为而治”,因此中央政权对盐、铁、铸币等关系经济命脉的项目,长期默许民间经营。然而地方豪强势力凭此长期牟利却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
盐是人类必需品,成本低廉却制造繁琐,非常适合垄断经营
在汉武帝强力支持下,桑弘羊主持推进所有的盐铁矿都被国家机构控制接管,设立运行机构,这个过程中大量的从事盐铁行业的商人*或*,史*载当时商人们在旱灾时咒骂桑弘羊的言辞:“烹弘羊,天乃雨”。
第二项就是平准均输策。桑弘羊为了避免私人势力控制社会物价,熨平商品周期价格波动,决定实施“平准”之策,即国家财政出面在原产地大量采购出产物资,储存于仓库之中,待到紧缺时节再以平价出售给百姓。而“均输”则是由政府组织,到全国各地大宗采购,统一运输,经营官营商业。
平准均输,在市场上随物价涨落贵卖贱买,获取利润,有力地平抑了市场物价,抢占了商贩的利润。
第三项是算缗告缗令。主要是针对各地富贾的财富苛以重税,隐匿违反者,旁人可以告发,告发属实则商人要被发配边疆一年,财产没收,告发者获得一半。同时增加对往来贸易货物的税款,按照价值6%征收,导致大批中等以上的商贾*。
西汉五铢钱,工艺精美,质地优良,成为很长一段时间的铜币典范
第四项则是统一铸币。汉武帝废除以往四铢钱、三铢钱,改为五铢钱,禁止各诸侯铸币权,让中央掌握了铜矿资源在手中,统一货币规格和制造工艺,彻底垄断货币制造。
按理说,这四项做法都是对国家财政和平民有益的,大大改善了汉朝的财政情况,客观上也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
桑弘羊评价改革:“往者财用不足,战士或不得禄,而山东被灾,齐赵大饥,赖均输之蓄,仓廪之积,战士以奉,饥民以赈。”
但政策具有两面性,桑弘羊推行的事实上是积极的计划经济体制政策,必须要看到的是:
对工商业的刻意打压,严重摧残了商业贸易经济的发展,当时许多人也指出桑弘羊之策是“与民争利”,缺乏商业的支持,整个国家经济体系发生巨大转变,成为单纯的“农耕-战争”战时支撑体系,造成“国强民困”,把以“小农自生产”为主要模式的社会经济系统性风险性无限放大,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政策变化,纯粹的农业结构社会是无法完成自我平衡和修复的。
更何况一切都采取国营,缺乏市场化竞争,内部流程贪腐和基层官吏执行过程中的敲诈和欺压,也让整个新政都变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