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兰台
明朝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萨尔浒之战前12年,明朝蓟镇总兵官尤继先与顶头上司,蓟辽总督蹇达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这场争论直接导致蓟镇总兵官换人,第二年蹇达也因为这场风波病重去世。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场明末罕见的武将总兵官与文臣总督之间的争论似乎为之后明末明朝之所以在与清军战斗中屡战屡败埋下了伏笔。
蹇达,是明初重臣蹇义的直系后人,蹇义很受朱元璋、朱棣父子信任,蹇义原名蹇瑢,这个“义”字还是朱元璋亲自改的;可惜靖难之役,蹇义主动投降朱棣,似乎有点对不起朱元璋给他改的这个“义”字。
蹇义除了擅长见风使舵以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长寿,他一直活到明英宗正统元年才去世,侍奉了明太祖、明惠帝、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五位帝王。
蹇义的长寿也为蹇家成为明朝政治大家族打下了坚定的基础,蹇义的第四子是明仁宗的驸马,几个儿子都官至三品。
蹇达是蹇义的六世孙,他一入仕,因为他特殊的家庭背景,立刻就获得了明世宗、明穆宗、明神宗超乎寻常的信任,虽然蹇达仅仅只是三甲同进士出身,可是他仅仅用了23年就做到了正二品都察院右都御史的职务。
要知道,虽然都察院不像是内阁那么要求严格,但是从明成祖之后几乎没有三甲进士能够做到右都御史职务,蹇达能做到这样的高位,可见他深受皇帝的信任。
蹇达素有知兵的美誉,所以明神宗后期他长期在明朝京师北大门蓟镇担任蓟辽总督,节制明朝最重要的辽东镇、山海镇、蓟镇、昌平镇、真保镇以及天津、沧州军务。
(明朝军士巡孝陵图)
和蓟辽总督蹇达一样,当时的蓟镇总兵官尤继先同样大有来头,他出身于榆林尤氏,榆林尤氏发迹于明英宗时期,是明朝有名的将门世家,明朝中后期,榆林尤氏一共出了四十多位总兵及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将领。
这其中,在明神宗时期先后担任过固原、辽东、蓟镇、延绥四镇总兵官尤继先是榆林尤氏的佼佼者,这也是尤继先敢于以武将身份和文官上司爆发激烈的“笔墨官司”的底气所在。
那么,万历三十五年,蓟镇总兵尤继先与蓟辽总督蹇达究竟在争什么呢?
原来是一支塞外蒙古人小部落流落到了蓟镇附近,希望明军能够收留他们。
尤继先作为将军,他是愿意收拢这个蒙古小部落,因为这样可以征调一千蒙古骑兵出来;而蓟辽总督蹇达则反对,他的理由就是蓟镇才花了朝廷很多钱修好了要塞、堡垒,又从全国各地调集十万军队,已经固若金汤,完全没必要再收容这个蒙古小部落。
而尤继先则不同意蹇达意见,他认为虽然蓟镇账面上有十万大军,但是这些士兵多是卫所兵,根本毫无战斗力,真正作战能依靠的就是他手里不多的几百家丁,所以收容这个蒙古小部落能增加一千蒙古骑兵,这样才能真正保证蓟镇这个明朝京师北大门的安全。
督臣蹇达《疏》言蓟自庚戌而后修建墙堡、分疆、增戍,南北军兵可十余万;是为蓟门计者不在收夷而在用众,明矣;继先独言蓟门之力唯藉夷丁余无足恃;长降夷之志孤军士之心。——《明神宗实录》
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打了几个月笔墨官司后,最后明朝内阁决定将尤继先调去绥延镇任总兵官,而把绥延镇总兵官杜松调过来担任蓟镇总兵;等于是用和稀泥的方式解决了尤继先与蹇达的争论。
事实上尤继先与蹇达的争论核心非常要命,就是明朝中后期边军战斗力究竟依靠谁?
辽宁抚顺萨尔浒景区航拍
在蹇达看来,边军战斗力自然是依靠卫所兵;但是在尤继先这样一线将领看来,卫所兵根本不能用,别看账面十万人,真正能打仗的就是一千多家丁,其中大部分还是蒙古人。
蹇达认为尤继先太悲观,太贬低中原的士兵,太涨蒙古人威风了。
可是讽刺的是接替尤继先担任蓟镇总兵的杜松,他依仗的还是蒙古降人!
榆林武卒素稱雄於諸鎮,然衝鋒破敵大抵皆恃夷丁;夷丁在正兵一營不過四五百人,其餘左右標營各將每將不過二三十人,其餘皆漢軍也;夷丁利於野戰……臣以為極危之兵也,曾以節制之法為總兵官杜松言之,松悟臣意對曰如此練成是一塊鐵矣。——《皇明经世文编卷之四百四十七》
“冲锋破敌,大抵皆恃夷丁”这一句话道破了明朝中后期边军战斗力真正来源,而后来明朝与清朝作战中屡战屡败,也说明了尤继先“蓟门之力唯藉夷丁余无足恃”的观点才是正确的。
参考资料:
《明史》、《明神宗实录》、《皇明经世文编》、《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规划布局机制研究》、《边军与明中叶北部边镇的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