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凉建国
1.敦煌大姓支持
西凉是中国东晋十六国时期盘踞西北塞外的一个短命政权,一直奉东晋王朝为中原的正朔,自身孤悬边陲,由于其国祚短暂,国土面积狭小,三世而亡,所以没有进入到正史的单独纪传中。
不过西凉凭借自己位于河西走廊的重要战略位置,再加上开国君主李暠的雄才大略与任用贤才,在十六国的乱世中博得一席之地。
西凉之所以能够存在,平心而论,不能缺少西北敦煌世家大族的支持。这一点也是处于巧合,因为李暠将西凉建立在甘肃的敦煌,那里正好有在前后凉时代实力强大的家族,近水楼台先得月,李暠在组织自己的领导班底时占尽地利。
隆安四年,李暠将张、索、宋、令狐、氾、阴六姓十七位和其他四位官员任命为西凉中央的高级官员,以敦煌的大族势力为主要的组成人员。
虽然这个时候由于内部长期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大姓的综合实力逐渐下降,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们在敦煌当地甚至是在西北仍然有强大的影响力。
他们在李暠建立西凉乃至整个西凉时代都立下了汗马功劳,比如张氏、索氏和宋氏家族。张氏家族声誉最高的是张邈,可以说是李暠的左膀右臂和总参谋,参与了李暠反段业建西凉的整个过程。
他当时时任敦煌的效谷令,在太守李暠手下做事,此时已经是李暠的心腹之人。张邈建议李暠摆脱凉王段业的控制,*掉取代他的索嗣,自立建国为王。李暠采纳了张邈、宋繇的建议反段业自立建立西凉。
张邈的另一项功绩就是支持李暠建国初期的东征策略和迁都事宜。李暠在支持之下东逼沮渠蒙逊,将西凉都城自敦煌迁至酒泉。
另外一个突出的功臣就是宋繇,宋氏家族世代在前凉做官,遭到末代君主张邕的猜忌和打压而失势,宋繇发愤图强至酒泉拜师求学,出仕后凉段业,但宋繇看不上段业的短视,转而辅佐同母异父的哥哥李暠。
宋繇为人清贫廉洁、嗜书好学、处事果断、精于政治,在李暠升迁的道路上宋繇居功至伟。西凉建国之后,宋繇身兼数职,担任从事中郎加折冲将军,东伐凉兴,李暠迁都之后镇守敦煌,功勋卓著。
2.开国君王贤能
西凉的开国君主李暠是西凉君主,也是整个政权的核心最终决策者,相传也是后来唐朝君王的祖先(未知)。
据《魏书》和《十六国春秋》记载,李暠是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市)人,而《晋书》《新唐书》记载为“陇西成纪人”,汉前将军广之十六世孙,也就是西汉“飞将军”李广之后。
虽然不知道是真是假,因为李广的孙子李陵全家被汉武帝满门抄斩,不可能留有后代子孙,不过李氏族人很有可能是和匈奴人混血所生。李氏家族在陇西香火鼎盛,是从李广的曾祖父(李暠的十九世祖)李仲翔开始落户的。
李仲翔西汉初年征讨羌人叛乱时战死狄道,其子李伯考将父葬在狄道之东川,之后世代居住发展成为陇西大姓。
《史记》《汉书》和《北史》记载也不相同,不过大致可以推测出李氏家族是从槐里迁至狄道(素昌),而后又有一支从狄道徙居成纪。
李暠也是世代公卿,从高祖李雍那一辈就开始出仕为官,直到祖父李弇辅佐前凉张轨。李暠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遗腹子君王,其父李昶为官不久就去世了,李暠由其祖母梁氏抚育长大的。
李暠年少好学,性格沉稳宽和有器度,博览群书,习武艺诵兵法,尤其擅长文章词赋,可谓文武双全。李暠著有名篇《述志赋》《槐树赋》《酒泉赋》《大酒容赋》《诫子书》,其中《诫子书》可以和诸葛亮的《诫子书》相提并论。
李暠生活在吕光后凉末期,统治阶层内讧,国势衰微。段业建立北凉自称凉州牧,任李暠为敦煌效谷令。而李暠当时的名声不错,太史令郭黁曾经以家中草马生出白额驹为比喻,称赞宋繇日后能荣登大宝,列土封疆,有帝王之气。
二、西凉衰亡
李暠将李歆托付给宋繇和张显等功臣,期望辅佐他壮大西凉。刚执政的前三年,李歆励精图治,很有作为,但是之后逐渐狂傲放纵,逐渐忘记了先主李暠的谆谆教导;
再加上李歆的资质和性格和李暠大相径庭,李暠雄才大略,任用贤才,但是李歆志大才疏,渴望建功立业却能力不足,又好大喜功,大兴土木,渴望权力清除异己,强力统治用刑颇严,浅尝辄止。
自从李歆上位以来,西凉的国势就逐渐衰退,而且与沮渠蒙逊的北凉实力对比剧烈变化。
李歆没有及时地捕捉到这种微妙的关系,反而屡次拒绝贤臣的劝谏,力主攻击北凉:主簿祀称利用当地连年的地震灾异警醒李歆、从事中郎张显劝谏李歆施行善政,都被他一一拒绝。
李歆一直视中原王朝的刘裕等人为榜样,嘉兴四年,原北府军将领实权派刘裕代东晋建宋,之后驱逐蛮夷政权收复长安。李歆受到其强烈的影响,于是他决定效仿刘裕发动东征,一举吞并沮渠蒙逊的北凉政权,兴复汉室江山。
但是遭到了西凉大臣一致的反对,不得不暂时放弃东征计划。好景不长,李歆想借助北凉沮渠蒙逊进攻西秦秃发氏的“千载良机”,御驾亲征。
尹太后亲自出面干预,以“西凉国小、立足未稳、勤修国政、以待时机”为理由劝说李歆罢战,然而李歆并没有给母亲面子。之后李歆又再一次屏退了顾命首辅大臣宋繇的劝谏,一意孤行。
沮渠蒙逊率师在怀城击败李歆,李歆不甘认输,拒绝了部下劝他赶快返回酒泉保存实力的忠告,他自觉愧对母亲尹太后的告诫,想要强行挽回尊严,在寥泉再次被北凉军击败,壮烈战死,将国都酒泉拱手让给了北凉大军。
李暠第六子、李歆弟敦煌太守李询受众推戴,在敦煌重整旗鼓,改元为永建,东山再起。
李询不同于他的哥哥李歆,李询爱民如子,政绩突出,击败北凉索元绪,深受敦煌人民的爱戴,而且他具备一定的军事才能,比如多次依靠固守坚城击退了沮渠蒙逊世子沮渠政德的北凉军。
永建二年,沮渠蒙逊亲自率兵二万水淹城池,将李询的一千多西凉敢死队*败,敦煌 西凉余众出降,李询自*,李歆的儿子李重耳逃奔南朝的刘宋,其余李氏家族成员都被沮渠蒙逊强迫迁到北凉都城姑臧。至此西凉灭亡。
三、西凉的治政方略
1.保境安民
开国君主在李暠西凉建立的初期,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东有虎视眈眈的北凉和北魏,南方有日渐强盛的南凉政权,北部西部有少数民族鲜卑、羌人部落侵扰压境。
李暠基于此,采取了“交好南凉、对抗北凉”的外交政策,以及保境安民、静待时机的内部方针,内外两条大计为西凉的边境安宁、政局稳定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除此之外,公元406年,李暠在敦煌城南的子亭修筑城墙,防范南边的羌人部落北上侵扰,加强陆续敦煌城防建设。
公元413年,李暠修缮敦煌旧城的东西两道城墙防鲜卑人;修筑敦煌旧城的西南二道墙防羌人,整体上摆出向东进军的架势,但是引而不发,故作姿态,只是击退沮渠蒙逊小规模的进攻而停战,从未主动出击北凉。
李暠的目的在于做全国的政治动员,从国家兴亡的角度笼络人心,凝聚国家整体的向心力,使其共同对外。
西凉政权是在敦煌大姓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稳定世家大族就等于稳定了大半个西凉,因此西凉政权刚建立,李暠就任命敦煌大姓中的宋、索、氾、阴、张等家族的担任要职,并令皇室子孙与之联姻以巩固政权。
李暠在国内轻徭薄赋、减轻刑罚,倡导尊老爱幼的良好社会风尚,招贤纳士,善于纳谏,使西凉得到了稳定发展。
2.兴农重牧
李暠将农业视为国家发展的根本,他继承了汉魏以来的屯田政策,先后开辟阳关、玉门关、敦煌 东南、安西南、安西西、哈密东、哈密南、 哈密西、酒泉东北等的屯田区,提高粮食产量以保证国家的使用。
同时,李暠组织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据《晋书》卷八十七记载,李暠修筑的永丰渠、大有渠、通裕渠、庆裕渠、普种渠、疏勒河东渠、西渠,等水利设施,有效地保障了屯田开发。
二是劝课农桑,丰富农产品的种类。西凉时期酒泉农业经济的繁荣,农作物品种比较丰富,除大麦、小麦、谷等粮食作物外,瓜果蔬菜品种多,产量也很大。当时敦煌的瓜、李广杏,酒泉的柰(沙果)等优质水果都比较有名。
除此之外,李暠鼓励发展畜牧业经济,在宜禾、昌 蒲、新乡、乾齐、延寿、安弥、表氏、居延诸县建立畜牧基地。通过西凉政权的努力经营,畜牧业发展为西凉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3.接纳移民
在古代冷兵器时期,人口和土地向来是决定一个政权强大的基本元素,而人口是一切事业发展的基础性要素。尤其在魏晋时期中原地区社会动荡,人口大量减少,全国都存在缺乏劳动力的情况下;
而河西地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李暠因势利导广泛接纳移民,为日后西凉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有利于生产力的进步和综合国力提升。
据《晋书》卷八十七记载,从苻坚建元末年到西凉建立,敦煌一共有迁徙移民23000户,大概在10 多万人以上,使当时的酒泉人口总量超过了20万。
尤其是其中的中原和南方人士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文化带到了西凉,促进了南北劳动力的融合,推动南北方文化、经济交流,推动了西北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4.重视文教
西凉政权继承了两汉以来的察举制度,州选秀才,郡选孝廉,并根据策试之后的成绩授予相应的官位,保证从政人员的质量。李暠倡导兴办学校,在各郡设置负责传授经学的五经博士。
李暠自己的文学素养很高,他的《述志赋》《槐树赋》《酒泉赋》等作品传诵一时。李暠的文学雅兴浓厚,他在每年三月三日宴请群臣赋诗作序,其乐融融;西凉的刘昞也是当时闻名的大儒。

由于李暠的高度重视,酒泉文化教育得到快速发展,西凉成为十六国时期文化最繁荣的国家。
李暠的治国思想经历过前后的变化,前期李暠受自己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的影响,爱好钻研儒家经典,推行以儒治国,设立大学机构泮宫,培养儒学人才,重视任用儒臣,鼓励臣民忠孝贞烈;
后期由于受到尹夫人道家玄学的影响,再加上李暠多次遭受北凉的侵袭心灰意冷,治国思想明显向道家思想转变,李暠转而在玄学中寻找安慰,慨然著《述志赋》,赞同从政不如避世的选择,培养无为玄元的道家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