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临死前,处理了两个儿子争储,李承乾与李泰命运很惨,从此也退出了唐朝历史舞台,一向不被看好,但软弱且认为不堪担大任的李治成为不二人选。长孙无忌不能再让这个外甥失去继位的可能,否则长孙家族的命运也会终结。
一、李治的“软”对于唐高宗的李治评价,都是史书所记载的。其实李治的确是宽厚仁慈之人,而且李治很孝,无论这是否为继位打基础,但李治的确并没有在当太子前刻意表现。要知道一个人性格是习惯,不会掩盖的。
李世民曾让著作郎萧德言教授李治《孝经》,唐太宗曾问李治,如何看《孝经》这本书,李治认为,孝道最重要,小时要侍奉父母,长大后要侍奉君王,只有这样才能修身养性。
李世民听了很高兴,认为这个儿子不是那凶狠之人,将来当皇帝也不是暴君。还有一次长孙皇后去世时,李治只有9岁,他悲痛之情最重,就连身边人都感动,李世民还加以安慰。
孝道的人,宽容的人,是一种性格,也是后天养成的,但并不代表“软”。
但很多对于李治的“软”,还是他对待爱情上,那就是与武则天的感情。现在历史上倾向于把武则天描述成一个很心机的女人,是武则天迷惑了李治,才是李治奋不顾身的与武则天在一起。其实如果李治不是真心喜欢,又如何得到父亲的女人呢?
但李治与武则天之间,并非因为武则天,而使唐朝衰弱,恰恰李治又再次在李世民的基础上推进了唐朝的辉煌。
李治的“软”还体现在在争储上的淡然与超脱。当时李承乾是太子,而且已经离皇位很近了,李治年龄小,即使李承乾被废,还有李泰。所以那时李治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能成为太子。
李承乾、李泰、李治三人都是一母所生,最初长孙无忌扶持的李承乾,但是李承乾太着急了。而李泰又过早了露出本性,让李世民很反感。在选李治前,李世民还有选其他儿子的打算,李治也没想到能成功,李治还贪上了一个好舅舅,如果长孙无忌不极力推荐,恐怕李治真与皇位无缘。因此这种不争被当作“软”,而恰恰不争也是一种性格。
二、李治的“硬”在盘点李治时,我们会发现,李治在位34年,虽然晚年有病,但并非病入膏肓。而从李治在任时的功绩看,不得不说,李治很“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