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时,朝廷对边远区域推行了羁縻州制度,这实际上也是大唐朝管理边远少数民族区域的一种行政制度,因为区域文化差异,这些少数民族区域并不接受中央皇朝的管制,羁縻州制度下,也时不时也就生出很多事端,为了加强地方控制,大唐朝又推出了最后使自己灭亡的节度使制度。
到宋朝接盘时,行政制度大部分沿唐制,到1119年,在现广西地界,把宜州升级为庆远军,算是一个军事州,一个军事机关,驻军地,目的也就是中央皇朝对这片区域军事控制,这区域地情相当复杂,按《宋史》载,庆远军治就是在宜州,那时管辖大大小小有六十余个羁縻州。
作为宋廷设置的地方行政,庆远军自然就要有人去做领导,到宋淳祐年时,宋皇室中当时还是几岁小孩的赵禥被任为宜州观察使、庆远军节度使,这也是帝王家的一贯操作了,分封不论年纪大小,只要是皇家子孙就行。
至于这个几岁的庆远军节度使在任上作过什么样的事情,发挥过什么样的作用,史籍中记录很少,只知道,到后来,他因此被封为益国公,并在1264年当上了大宋皇帝(南宋),史称宋度宗,年号咸淳。借着皇帝上位前的住所的荣光,这片区域在1265年升级为庆远府,从此,这建制直到民国初年。
据说南北宋十八位皇帝中,除了宋度宗赵禥有广西的基层经历,还有两位,说是宋高宗赵构在桂林上过班和宋英宗赵曙也在庆远军做过事,不过这两位宋皇帝的地方志记录,暂时没有翻到有记载,改日看到再说了。
到了元代,同样有皇帝没上位前在广西区域基层待过,并且留下重要的历史遗迹。不过,是哪位皇帝,这是有争议的,一说元顺帝,二说元文帝,不同历史时期的史籍有不同的说法(应为元顺帝为正确)。
地点就肯定了,那就是现在的贵港南山寺。
贵港南山寺,可是有着不一样的帝王故事,被誉为——广西获皇帝赐御书最多的古寺。据清《浔州府志》《贵县志》记载:唐武后赐经书五千卷,宋太宗赐御书二百二十四轴,宋仁宗赐“景祐禅寺”门额。
更有元顺帝没有当皇帝前,在广西游玩时,专门进入此地,并手书“南山寺”三个大字流传至今。
前面说过,盛名之下的贵港南山寺的帝王传说是有争议的,后世书籍都一一存疑,如民国《贵县志》就提出:南山寺在武后时得到御赐经已五千卷的事,并不存在,应该是由宋代太宗赐书一事讹传而来;又有“南山寺”三字由元文帝所书而非元顺帝所书之说。
到底如何,其实看看南山寺本身的历史就可以判断一二了。话说宋景祐年时,仁宗赵祯是个崇F修行之人,觉得寺院无名,修道不正,于是下令“毁天下无额寺院”,大力清理各类庙院。即是说,凡是庙寺院没有匾额题名的,不算正规寺院,一律算违建,要拆。
当时的南山寺可能就叫南山寺,但没有匾额,所以在被整顿的名单中,但翻翻档案,这南山寺可是得到太宗皇帝赐书的寺院,盛名远扬,加上当时这里也是贵州州治所在,这样等级的一座寺院,自家太宗所重视的寺院,被孙子仁宗当违建拆掉,那作为孙子辈的仁宗也就有点不孝道了。
于是干脆写一个匾额送来,把寺院纳入免拆名单中,由此,此寺院得到了保留,也又有一新名——“景祐禅寺”了,那更加大了此寺的名声。
到1330年时,当时还没上位的元顺帝被流放到静江(桂林),在一年时间里,他就寓居于大圆寺中,与寺中大师学F念经,受到影响,应该就听说了远在几百公里外有点名气,两代宋皇关注的景祐禅院。
于是,他也就有了想去景祐禅院游一游的行动,至于为什么跑几百公里看看景祐寺院,是禅悟F经,还是去禅会“景祐禅院”书写者赵祯背后的“仁宗盛治”呢?他写下的“南山寺”三字,是不是为了表达对宋仁宗的一种敬仰与效仿呢?南山寺一游给他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呢?
“景祐禅院”书写者赵祯,“南山寺”书写者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相似的命运是不是就是从南山寺开始了呢?
那不知道。
只知道,三年后,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被迎回上都,成为了元顺帝,也都看得到,他亲政后,的确施下了一系列改革,力图挽救元朝的统治危机,元朝也一度有繁荣之象,被史学界称为“至正新政”。只可惜,最后还是没能从根本上解决积弊已久的社会问题,内乱外患的情况下,他也放弃了初衷,成为了元朝最后一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