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是这座贵港南山寺,也引出了一位明代话题皇帝——建文帝。
据清同治《浔州府志》光绪《贵县志》记载:明建文帝流落为僧,最后久居于南山寺中,年八十余,年老多思愁,虽为僧念经多年,但尘世缘未了,依然思念京城旧地,他的心情如何,有诗为证:
流落西南四十秋,
萧萧白鬓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
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
未央殿里雨声愁。
新蒲细柳年年绿,
野老吞声哭未休。
最后他前往思恩府找到陈瑛,送回京城,入大内终老。
那这地方志的记载真相如何呢?建文帝是不是真就被送回大内终老呢?这就得慢慢说开了。
阅读明史的爱好者都知道,建文帝下落之迷,可以说是明代十大悬案之一,几百年来都为野史所津津乐道,是坊间茶余饭后的谈资。
当年燕王朱棣进逼南京,皇宫的一把火后,几具残骸被指证为建文帝朱允炆,皇后,皇长子,由此,朱棣正式上位。但随后,几具不能辨认的残骸还是让人心存疑惑,于是建文帝之迷也就流言四起,说是出逃了,那几具只不过是替身。于是就有胡濙出巡各省是奉旨寻建文帝的猜疑,郑和下西洋是为找建文帝的说法,等等,反正明永乐时期不少的事件与建文帝下落都有了联系。
那建文帝朱允炆结局到底如何呢?坊间,野史最多的,那就是他出家为僧,云游四方,无处寻踪,云游僧到过的地方多,所以很多地方都有就有了他的传说就不奇怪了。那他最后是不是到了贵港南山寺,活到八十余岁,终得回京终老?那清代浔州府,贵县的地方志记载是不是真实的呢?
同样是民国《贵县志》,就提出了质疑,首先明正统时思恩府只有岑瑛,陈瑛为音误;其次,明建文的下落几百年来“歧说甚多”,同时指出了那首诗的另一版本,即:“流落”为“牢落”,“未央殿里”为“朝元阁上”,这隐约指出建文帝真的回到京城。
反正民国《贵县志》认为,建文帝隐身南山寺应是讹传,真正的应在横州寿佛寺,最后还是回到了京城为真。
民国《贵县志》的说法,得到了更早的乾隆《横州志》的证实,《横州志》认为建文帝最后就在横州寿佛寺,之所以被讹传为贵县南山寺,那就是因为他留下的两首诗之一,《寓横州南山寿佛寺》,在被后人传播过程中,可能去头去尾,也就被误传为《寓南山寺》,恰恰贵县南山寺有着帝王传说的光环,有着一定的知名度,所以,在同治年,光绪年,被张冠李戴,也就有了建文帝在贵县南山寺的说法了。
至于建文帝最后的归宿,乾隆《横州志》也给了较为肯定的记载,同样是那首诗,《横州志》版本就有较大的不同了。
一,此诗记在建文帝名下,诗名《北归途次》,意思很明确了,建文帝回京了。
二,“流落江湖四十秋”,“江湖”比“西南”更能表达建文帝的流落人生。
三,“归来不觉雪盈头”,那是对几十年人生回望的感叹。
四,“长乐宫中云影暗”,失去皇位数十年,历经世间风雨,这种失落不是念几十年经就可以消除的,毕竟从人间最高位,到空门云游天下,中间的经历苦难,“云影”永远“暗”,而不会是“云气”消“散”。如果建文帝真的能修炼到放下尘世杂念,达到隐身避世的境界,那他也就不会有回京终老之说了。
五,“昭阳殿里雨声愁”,那“昭阳殿”比“未央宫”,“朝元阁”里更是无奈,更是写实,因为长乐宫是朱棣所建,这也是暗指了建文自己对朱棣的复杂心情,放不下,舍不得,听着“雨声”,不“愁”,那是不可能的。
孤灯残影,传说不停,明建文帝的最终下落如何,正史始终没有答案,这些地方志中的言之凿凿,也不过是一家之言,或是道听途说,或是故弄玄虚,又或是牵强附会,为地方增加人文底蕴,为寺院增加香火传说而已。
就像这道《北归途次》,短短二三百年间,也就有几个版本了,字里行间每个版本用词都不同,但都通顺,可是表达出的意思就有所差别的,这更像是后来者对此事的主观理解,而并不是建文帝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与感概。
那宋度宗,元顺帝,明建文帝的广西故事到底真实度有多高,其经历在正史中记载甚少,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只言片语间,也就给了后人谈论的空间,就看个人如何理解了!
宋度宗在宜州,元顺帝在桂林,明建文帝在横州,
而,
我在桂平,我是。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我!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
(柳州)
(桂林)
(桂林)
(百色)
(百色)
(钦州)
(钦州)
(玉林)
(梧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