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为何杀岳飞,赵构杀岳飞后悔么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3-11-10 17:08:20

在史书中岳飞被害于大理寺狱中,并无有关风波亭的记载


解析之一:岳飞遇害的主谋是赵构,但原因并非后人臆断的那么简单。

从建炎元年的初遇到绍兴十一年岳飞被害,可以说在这16年间里,赵构与岳飞这对君臣之间的关系虽然屡经跌宕,但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要知道岳飞虽然有着崇高的民族气节和高超的军事才华,但是他在政治上是不成熟的,甚至可以说是幼稚的。他不但跟大部分上司、同僚的关系恶劣(如张浚、王彦、杜充、张俊等),而且屡屡跟赵构正面“硬刚”——甚至连阳奉阴违的表面功夫都不屑于做。岳飞经常违令自行其是不说,还不乏要挟、嘲讽、斥责等任何皇帝都无法容忍的“悖逆”言行。且不论岳飞的本意是多么的正确和高尚,起码他的言行在除了两宋以外的任何朝代都不是为人君者所能容忍的。要是换作在明清等朝,或是秦皇、汉武等狠人皇帝手下,岳飞恐怕早就被下狱论罪甚至直接被咔嚓掉,根本等不到他发动了四次北伐之后才遇害。

赵构为何*岳飞,赵构*岳飞后悔么(9)

赵构是个极度自私且怯懦的皇帝,他执政的出发点仅止于保住自己的权力和生命,余者不顾

起码从皇帝的角度上看,赵构容忍了岳飞16年、直到最后5年才与之关系逐渐破裂,已经算是很“仁慈”了。

至今仍有许多人将岳飞的遇害归罪于秦桧及其同党,以至于这货在岳王庙里跪了近千年。虽然秦桧恶行累累堪称罄竹难书,但是他权倾朝野可以为所欲为是在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前后的事情,在岳飞遇害之前却并非如此。比如当时秦桧深恨枢密院编修胡铨,几次想弄死他都无法得手——像胡铨这样的小官以他的权势都不足以取其命,何况岳飞这样的战功赫赫又曾担任过枢密副使的人物?

而且南宋与北宋面临的国防压力截然不同。北宋的文官集团可以肆无忌惮的压迫、欺凌武将而毫无后顾之忧,武将有时甚至需要皇帝的保护才能逃过一劫。而南宋先有金国、后有蒙古巨大的军事压力,时刻有江山倾覆、国破家亡的风险,文官有时甚至需要拉拢武将、引为奥援才能稳定自己的地位。所以在南宋能决定像岳飞、余玠这样重将生死的,只有皇帝。

赵构为何*岳飞,赵构*岳飞后悔么(10)

秦桧及其党羽受唾骂千年不冤,但被当成害死岳飞的主谋肯定是冤枉的

其实秦桧曾经指出过构陷岳飞的主谋,而他只不过是个帮凶、走狗而已:

“(何)铸引飞至庭,诘其反状。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既而阅实俱无验,铸察其冤,白之桧。桧不悦曰:‘此上意也。’”(《宋史·卷三百八十·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所以真正应该跪在岳王庙前谢罪的该是赵构,秦桧顶多有资格陪跪而已——从这个角度看,秦桧确实有点冤,或者说他不愧是赵构的“忠臣”,代主受过了近千年。

那么赵构为什么非得弄死岳飞不可?

传统观点有三种:一者为岳飞屡屡提及北伐迎还二帝,威胁到赵构的帝位;二者曰岳飞越职言事、提议建储赵瑗,犯了大忌;三者以为岳飞手握重兵且难以驾驭,赵构起了猜忌之心。

我冒昧的以为,这三种观点都不怎么靠谱。

赵构为何*岳飞,赵构*岳飞后悔么(11)

像赵佶和赵桓这种亡国之君早就丧尽人望,即便归国也没有取代赵构的可能

岳飞首次提及迎还二帝,还早在建炎元年:

“二帝蒙尘,贼据河朔,臣子当开道以迎乘舆。今不速战,而更观望,岂真欲附贼耶!”(《金佗稡编·卷四》)

不过那时候他位卑权轻,赵构哪怕帝位正风雨飘摇估计也懒得搭理他。后来类似的话估计岳飞也没少说,不过随着赵构地位的稳固以及君臣关系的日渐相得,尤其是在绍兴七年后,宋徽宗已死、金国扬言要放归宋钦宗赵桓的太子赵谌归国以后,岳飞即绝口不提迎还二帝之事。相反他还提议立赵构养子赵瑗为储(赵构仅生一子且早夭,只好收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赵瑗和赵璩为养子),以示赵构的正统地位。

在两人关系的蜜月期里,赵构从未对岳飞迎还二帝的主张表达过不满。在两人关系恶化以后,岳飞早已改弦更张、不再提及此事,哪怕是赵构对此仍怀有忌恨,但不足以构成他*害岳飞的直接动机。

后两种观点比“迎还二帝”这一条还不靠谱。

赵构为何*岳飞,赵构*岳飞后悔么(12)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