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堪称产茶大国,茶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积淀而成浓厚的茶文化。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写下了无数的茶诗。乾隆皇帝爱茶,一生所写的四万多首诗歌中,就包括了近200余首茶诗。
▲乾隆三清茶诗盖碗(图片来自北京晚报)
▲《乾隆帝是一是二图轴》描绘了乾隆品茶的情景 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自北京晚报)
乾隆帝对龙井茶情有独钟,他先后六次下江南,四次来到杭州西湖茶区,他热衷于现场观看采茶制茶过程。他在品尝了用龙井泉水烹的龙井茶后,写下《坐龙井上烹茶偶成》一诗:“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寸芽生自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何必凤团夸御茗,聊因雀舌润心莲。呼之欲出辨才在,笑我依然文字禅。”他在第四次南巡来到杭州时,依然对龙井茶、龙井泉记忆犹新,写下《再游龙井作》诗。
在品茶赏茶时,他也会感怀茶农的艰辛。比如,他曾在《雨前茶》诗之一中写道:“二月新丝五月谷,穷黎剜尽心头肉。花瓷偶啜雨前茶,彷徨愧我为民牧。”新谷登场的时候,也正是新茶上市,品着雨前茶,十分惬意,但一想到穷苦黎民百姓为之艰苦付出,总是感到惶恐不安。
乾隆在南巡时,还走访了不少制茶的遗址,他去过听松庵,旁边就有制茶煮茶的竹炉山房。为此,乾隆帝写了《竹炉山房》《竹炉精舍》等诗篇;碧峰寺后面有一处味甘书屋,乾隆每到此处,内侍先煮茗以待,他品赏后写了《味甘书屋》《味甘书屋口号》等诗;他还写过《题春风啜茗台》《题惠泉山房》《题试泉悦性山房》等诗歌,给人们留下了关于制茶煮茶品茶的描述。
乾隆帝一生嗜茶,几乎尝尽天下名茶。他对茶艺之道也有所感悟与探索。比如,他特别关注雨前茶,对雨前茶到底是指雨水前的茶,还是谷雨前的茶,有过分析。他曾写过一首《烹雨前茶有作》诗,并加了按语进行考辨:“雨前茶只闻为谷雨,不闻为雨水也。是以许次纾《茶疏》云:‘清明谷雨,摘茶之候。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即前人题咏如苏轼诗‘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又胡悌诗‘玉髓新烹谷雨茶’……又按《学林新编》云:‘茶之佳者,造在社前;其次火前。’亦不言早至雨冰前也。乃近日进贡雨前茶,于二月初已到,计其摘制时,当在雨水之前矣……”
为此他还写了《雨前茶》诗,其中之四写道:“谷雨前之茶,恒为世所珍。巡跸因近南,驿贡即已臻。计其采焙时,雨水以后旬。谷雨早月余,而尚未春分。欲速有如此,风俗安得醇……”
除了对茶的研究之外,乾隆帝还亲自发明了一些煮茶制茶之法。每年夏天乾隆帝要到承德避暑山庄避暑、处理政务,而此时正是山庄内湖莲荷叶茂盛之时,他发现每日早晨荷叶上露珠晶莹剔透,滚来滚去,于是突发奇想,命人将这些荷露采集起来,用于煮茶,乾隆帝因此创造了荷露煮茗法。
他还写下了《荷露煮茗》一诗:“平湖几里风香荷,荷花叶上露珠多。瓶罍(léi)收取供煮茗,山庄韵事真无过。”
乾隆还自创过“三清茶”,乾隆十一年(1746年)秋,他巡游五台山返京时,在定兴县遇雪,写了一首《三清茶》诗就有生动的体现:“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洁。松实味芳腴,三品殊清绝。烹以折脚铛,沃之承筐雪。火候辨鱼蟹,鼎烟迭生灭。越瓯泼仙乳,毡庐适禅悦……”
诗中还特意注明了“以雪水沃梅花、松实、佛手啜之名曰三清”。后来乾隆让景德镇御窑厂茶工按照钦定瓷器图样制作了茶杯、茶碗、茶盅等一系列“三清茶”茶具,并将这首《三清茶》诗刻在茶具之上。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他在写《咏嘉靖雕漆茶盘》一诗时,再次注解提及三清茶:“尝以雪水烹茶,沃梅花、佛手、松实啜之,名曰三清茶。记之以诗,并命两江陶工作茶瓯,环系御制诗于瓯外,即以贮茶,致为精雅,不让宣德、成化旧瓷也。”
煮茶需要好水,乾隆煮茶用水也十分讲究。自唐以来,茶圣陆羽以庐山谷帘泉为天下第一泉,惠山泉第二;陆羽同时代的刘伯刍则以扬子江的南泠水即中泠泉为第一,惠山泉第二;此后茶人皆以此为准,几成历史定论。
而到了清代,乾隆一直认为“水以最轻为佳”,为了找到全国最轻的水,于是他特制了银斗来称泉水重量,测定的结果为:“京师玉泉之水斗重一两;塞上伊逊之水亦斗重一两;济南珍珠泉斗重一两二厘;扬子金山泉斗重一两三厘,则较玉泉重二厘或三厘矣。至惠山、虎跑则各重玉泉四厘。”
乾隆撰写《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钦定玉泉为天下第一泉,指出玉泉水为煮茶的最佳选择,并写有《汲惠泉烹竹炉歌五叠旧作韵》一诗,其中写道:“陆羽品泉今古闻,山下出者次第分。金山第一此第二,未知玉泉迥出群。以是推之当历逊,辞仲为叔居后尘。虽然我更有转语,名象甲乙胥空文。潏潏者自淙石罅,岂识人间口颊芬……”
对于饮茶的茶具,乾隆帝也格外在意,他认为用紫砂壶沏茶,香醇芬馨,韵味无穷,称赞“世上茶具宜兴称为首”。
乾隆对茶爱之甚切,自然引发的茶事多多。乾隆巡视全国各地,每到一处,凡有名茶之地,他无不要亲自品鉴。
据记载,他在杭州品尝了龙井茶后,十分高兴,敕封了当地龙井胡公庙旁的十八棵茶树为“御茶”,并要求年年贡奉,而今“御茶”遗址尚存;在湖南品尝到洞庭湖名茶“君山银针”后,乾隆帝即御封为贡茶,令当地每年进贡十八斤;在福建安溪品尝了乌龙茶后,欣然御赐名为“铁观音”。
在乾隆的茶事中,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习俗,即茶宴,因宴上不饮酒,而是饮茶,因而名。这是他首倡的在重华宫举行以茶代酒君臣联句赋诗的活动,一直持续数十年,成为紫禁城新年固定的习俗。
据《清稗类钞》记载:“乾隆中,元旦后三日,钦点王公大臣之能诗者,宴会于重华宫,演剧赐茶,命仿柏梁体联句,以记其盛,复当席御诗二章,命诸臣和之,岁以为常。”在《高宗纯皇帝实录》中则记载了参加此次宴会的人:“御乾清宫,赐诸王、贝勒、贝子、大学士、九卿、翰、詹、科、道及督、抚、学政在京者九十九人宴,赋柏梁体诗。”
当代学者吴十洲在《乾隆一日》一文中,介绍了乾隆三十年(1765年)的一次茶宴场景:“(正月初八)七时许,重华宫茶宴开始。……当朝二十四名大员在奏事官的带领下进入内廷,他们行进的速度很慢,挪着小碎步,经御花园漱芳斋东旁门,至重华宫等候茶宴。……乾隆帝健步入重华宫,于正殿入座,与宴诸臣按次序向皇帝一叩首,然后入座。众臣落座少许,秉笔太监宣示御笔名题。”
三清茶诗杯碗在被制作出来后,也被用于重华宫茶宴上。每次宴会结束时,这种杯碗还会赏赐给大臣。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所作《茶瓯》诗中有注解说:“向以松实、梅英、佛手烹茶,因名三清,陶瓷瓯书诗,并图其上。重华宫茶宴,以赐文臣也。”后来参加过重华宫茶宴的道光朝官员祁寯(jùn)藻曾记载:“乾隆圣制《三清茶》诗,以松实、梅英、佛手为三清,每岁,重华宫茶宴联句。近臣得拜茗碗之赐,至今沿为故事。”可见,乾隆首创的重华宫茶宴,到了道光朝仍然盛行,而且他发明的三清茶诗杯碗,在那时仍然作为赐给大臣的纪念品。
重华宫茶宴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每岁正月由皇帝亲自主持,绵延87年之久,共举办66次之多,仅乾隆在位期间,重华宫茶宴就举办了42次。(完)(原标题:乾隆的茶诗与茶事)
作者/刘永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