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入北平后的那段时间,应该是聂荣臻一生当中最忙碌、最辛苦、最操劳的日子了。那时的聂荣臻身兼六项重要职务,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华北军区司令员、北平市市长、平津卫戍区司令员、北平市军管会主任、中共华北局第三*。
一人身兼数职,称之为“日理万机”毫不为过,聂荣臻本人也在回忆录中说:“建国前后我很是忙了一段时间。”
如今又加上个“阅兵总指挥”的职务,忙得更是不可开交。而这项重任让聂荣臻挑着,也是想到他身兼相关数职,可以更好地协调开国首次阅兵的相关事务。
北平和平解放以后,先头部队进入北平城后的第二天,聂荣臻、罗荣桓和林彪才进入北平。当时聂荣臻提出了一项建议:应当举行一项气吞山河的入城仪式,用以扩大人民解放军在华北地区和北平城的影响力。
罗荣桓和林彪都没有意见,表示同意;上报到中共中央处,*也很快批示同意。入城仪式的时间定在2月3日。定在这个时间,主要是考虑到年关将近,为了让北平城的人民群众过上安乐好年。
2月3日的入城仪式,整整持续了8个小时,北平城的200万百姓,几乎都涌到街头,站在桌案上、房顶上、小摊上等地方,一睹人民解放军的风采。空前的盛况,络绎不绝的欢呼和口号,让压抑许久的古城焕发出春天的色彩。
整整8个小时,聂荣臻几乎都站在前门的箭楼上,迎接着这支人民的钢铁队伍,他的内心充满着无比的自豪。
解放军入北平城后,他主要做了两件稳定北平的事情:一是改编傅作义的20万起义军,二是剿灭北平附近的土匪。这两件事办得很好,效果显著,对北平的社会治安状况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
聂荣臻接到阅兵总指挥的重担时,距开国大典只剩下短短一个半月的时间,时间非常紧迫。为了让此次大阅兵万无一失,中央还给聂荣臻配备了第20兵团司令员杨成武、华北军区参谋长唐延杰等作副手。
聂荣臻等人,经过向刘伯承、陈毅等阅历丰富的将帅请教,制定出《阅兵典礼方案》,就按照苏联红场阅兵的基本形式,再结合人民解放军的事情,进行组织和实施。
当时解放军各部,虽然在1949年4、5月份就开始展开队列训练,但确定接受检阅的部队,在一起集训的时间最多只有一个月了。
都已经火烧眉毛了,聂荣臻硬着头皮上,不管自己的身体吃得消还是吃不消,多次主持召开阅兵相关的工作会议,一有时间就到受阅部队的集中训练地农坛、北苑、黄寺等。
聂荣臻不是去单纯讲几句话,鼓舞一下士气的,而是会亲自下到基层,指挥受阅战士们的队列训练,纠正他们的一些错误。
一支队列整齐、步调一致、军容威严、姿态威武的人民解放军,是新中国首次大阅兵的基础。对待残暴的日军和国民党反动派都从容不迫的聂荣臻,面对大阅兵仪式,却是表现得特别谨小慎微。
他不止一次叮嘱受阅方队的领导:“别看这些事小,一旦天安门城楼下,马吓得摔了,装甲车开不动了,整个阅兵就全乱套了。我们打了几十年的仗,终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为人民群众打下了这片江山。这次阅兵是建国第一次,还有外国人参加,会传到世界去,老蒋也在看着。下定决心要搞好,搞出高水平,让中国、让世界为之一震!”
开国大典的地点,是有两个备选地点的,一是西苑机场,二是天安门。最终舍弃西苑机场,主要是中共中央入城时,它已做过一次阅兵场地;那里阅兵有一个大好处,就是不会影响到交通,可它同样限制着阅兵规模,人民群众去不方便,又没有合适的阅兵高台。
因此,权衡再三,聂荣臻将开国大典阅兵式的地点定在天安门,并将此报到中央区,很快得到批准。
此次受阅的步兵方阵,主要是以第20兵团的主力师199师为主。第20兵团原本走到大同,朝着西北地区行军,被中央军委发来的一封急电截回,转到唐山、天津、秦皇岛一带布防。第199师坐火车先到塘沽。
第199师在7月底,进行过一次编组,在北平郊外的北苑兵营进行集训。
阅兵仪式中,步兵方阵主要是199师,海军前导方队是安东海军学校和华东军区海军联合组成的,这是解放军海军的首次公开亮相;特种兵方阵,是华北军区特种兵司令部的参谋长李健组建的。
刚开始是没有空军方阵的,直到8月中旬,华北军区的一把手聂荣臻和二把手薄一波,联名向中共中央报告阅兵情况,还是没有提及空军受阅一事,只是说了句:“此次没有空军飞行部队参加,仅有几架运输机散发传单。”
恰巧在这时候,解放军第一飞行中队组建完毕,拥有升空作战能力。聂荣臻收到消息后,感到非常高兴,觉得新中国的首次阅兵圆满了。9月1日,中央军委召开的阅兵会议,聂荣臻向军委航空局一把手常乾坤提议,10月1日的阅兵,空军也要出动。
常乾坤思索一番,说最多能出20架飞机。聂荣臻皱着眉头不太满意,但也知道空军底子弱、困难多,便没说什么,只是语重心长地说了句:“要绝对保证安全,要搞好,要按时通过天安门。”
次日,聂荣臻将驾驶受阅飞机的空军同志,都请到家里,研究落实空中受阅的具体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