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荣臻是阅兵总指挥,关于阅兵的大方向他密切关注,小事务他也是严格把控。例如对着装的要求,绑带被取消,符号、帽花、臂章要按规定佩戴好;例如拉炮车的骡马拉粪,装甲车突然熄火,马失前蹄跌倒等等,聂荣臻都有考虑到,进行了周到细致的安排。
当时准备受阅的武器装备,许多都是从战场上缴获来的,五花八门,如各种口径的大炮,有日式、美式、德式、英式、俄式的等等好多种。当时有人调笑说,解放军的装备是万国牌的。武器装备的不一,直接影响到受阅部队的持枪动作,有碍观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聂荣臻命令受阅部队,统一使用“三八大盖”。解放军各*部队都来捧场,提供帮助,将部队里最漂亮、最新的“三八大盖”,统一送到北平,为开国大阅兵贡献一份力量。
受阅官兵大都刚从战斗前线下来,他们对自己能够代表全军将士,接受全国各界人士和*的检阅,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光荣。
7月、8月的北平,烈日当空,酷暑难耐,风沙袭人,异常干燥,但是受阅战员们不怕吃苦不怕累,就是在训练场上反复练习着,平均每天训练15个小时左右。旺盛的士气和崇高的理想,让受阅战员们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做到严要求和高标准。
受阅部队的艰苦训练,让爱兵如子的朱老总看不下去了,他找到有关部门,必须给参加受阅训练的官兵,每人每天一个鸡蛋的伙食补贴。
受阅部队得满足政治可靠、训练成绩过硬的要求,因此不是所有接受了队列集训的战员,都能在天安门城楼下接受检阅;马匹有点不同,立过功勋的杂毛色马,那也是不能上阅兵仪式的,第199师1979匹马,被分组成红马团、白马团和黑马团,共12个方队。
那些在战场上多次立功的杂毛色马被刷掉,让不少干部战士向上级鸣不平,有的还掉了几天的眼泪。
关于空军受阅,原本怎么算都是不够,显得很少的,之后聂荣臻、*总理等人,就提议说:“飞两遍,飞两遍总够了。”
飞机数量不够的问题解决了,那坦克方队坦克不足的问题怎么办呢?总不可能也走两趟吧。当时华北独立战车团的团长是田申,他提出坦克兵驾驶日式20吨的中型坦克受阅。按照长安街的宽度,3辆并排走美观些,一共10排,再需要10辆来备用,这样也就是40辆了。
40辆坦克,对21世纪的中国而言,是微不足道的一个数字,但对新中国成立前夕的解放军来说,那是难以翻越的鸿沟。坦克有是有,可大都千疮百孔、破烂不堪。
田申找到聂荣臻诉苦:“聂司令,你给我的任务我可能完不成。要我凑齐这些坦克,3个月就能接受检阅,真是太难了。”
聂荣臻思索了一会,也明白田申的难处,便降低标准说:“那行,坦克方阵我不管其他,重要能在通过天安门这一段不抛锚走完就行。”
虽说标准降低了,但40辆能动的坦克,还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啊。于是田申找坦克兵集思广益,想到个办法,先找到发动机是好的坦克,其他部分干脆从其他坦克上拆下来拼上去。就这样,用了大概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拼凑出40辆能动的坦克。
开国大典的具体时间,一直是被保密的,直到10月1日上午的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播出。聂荣臻是开国阅兵的总指挥,同时还得负责起开国大典的安全事宜。
开国大典前夕,聂荣臻早在北平四周布置好高射炮群,随时做好战斗准备,刚诞生的人民空军同样如此,飞过天安门的受阅飞机,将会留下两架P-51蚊式机,携带实弹在空中巡逻,随时迎战来犯敌机,不惜付出机毁人亡的代价。
9月30日,聂荣臻向受阅部队进行最后一次叮嘱,眼睛通红、态度坚决地发出一道死命令:“万一发生空袭,你们绝对不能动!就是天上下起刀子雨,你们也不能动!天安门广场上30万人民在看着,全国各地的中国人都在等着这个开国大典!”
10月1日上午,刚睡了几个小时就起来的聂荣臻,随便扒拉了几口饭,就去东单检查受阅部队。上万名受阅官兵和受阅武器装备全部都各就各位,聂荣臻满意地看完后,便在下午2点独自登上天安门城楼,检查城楼上的准备情况。
时间终于来到了历史性的一刻,朱德总司令下达阅兵命令,步兵、炮兵、战车、骑兵陆续入场,飞行中队自东向西飞过天安门广场;*挥舞着手臂欢呼时,天安门广场上的气氛达到了高潮,但是有一个人的心却是揪着紧绷的。
一辆坦克在过东边的第三座门时,突然熄火,并排而行的另三辆还在前进,队列一下子就不整齐了,三座门的门洞刚好过一辆坦克,驾驶员应该是慌了撞在墙壁上,一下就熄火了。时刻关注阅兵的聂荣臻,脸色一下通红,两只手紧紧抓住城楼栏杆。
不幸中的万幸是,驾驶员是老兵,有经验,往后一倒,加速追赶上前面那三辆坦克,到60米敬礼线时便齐了。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这有什么问题。
开国大典刚结束,聂荣臻就去问这辆坦克怎么回事,之后没看群众游行和绽放的礼花,就回到庆王府的家里倒头就睡。这几个月,他实在是太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