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四个儿子,两个很好,两个很坏,孩子天壤之别在于张之洞晚年得子,娇生惯养、缺乏德育,两个儿子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
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为满清中兴四名臣,是大清帝国的股肱之臣,张之洞虽然在军功上与前面几位略为逊色,但他是清流派的领袖和洋务派的代表,全力发展教育事业和近代工业,创办了一系列的新式学堂(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为近代中国工业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就连*都对其评价
“讲到中国的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轻工业不能忘记张骞”。
张之洞勤俭重教,然而晚年得子却让他失去了管教儿子的机会
张之洞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子孙众多,有三个妻子和两个小妾,生了13个儿子,长子张权、次子张仁颋过继给了其伯父张之清为嗣子,四子张仁实,九子张仁侃、十一子张仁乐,十三子张仁蠡,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最终只有长子、九子、十一子、十三子这4个孩子长大成人。
张之洞的父亲张瑛是兴义府的知府,年少好学、聪明有为、为官清廉,受到张瑛的影响,张之洞从小就敏思好学,13岁就能背诵《六韬》《孙子兵法》等典学,14岁以县市第一名成绩考取了秀才,又以乡试第一名取得了举人。但是因为父亲去世,张之洞没有参加会试,而是在家帮助父亲处理苗民起义的相关事宜,等到1863年,27岁的张之洞在乡试中取得第3名成绩,被朝廷授为翰林院编修,开启了他的政治生涯。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既延续了传统德化教育,又与时俱进使用了西学中用的思想。对于他的孩子,张之洞以身作则,不以权谋私。
光绪24年(公元1898年),张之洞长子张权中了进士,就职于吏部,张之洞望子成龙,想让孩子去国外留学,增长见识,当时张之洞已经身为湖广总督,经手的公费留学生数以百计,给自己孩子谋一份私利非常简单,但是他却让自己的姐夫鹿传麟给孩子出了一份推荐函,所有费用全部由自己承担,这种教育思想对于孩子影响很大。
张之洞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当张之洞在四川学政时,打击陋习,不收贿赂,以至于生活十分窘迫,官越做越大,清廉之风却有增无减,记载称“自居外任,所到各省,从不用门丁,不收门包,不收贵赠礼物”。
张之洞72岁去世时,竟然穷的连治丧费用都没有,还是门人、僚属帮助凑齐,他的幕僚感动得声泪俱下,如此教育恐怕对孩子是一份巨大的礼物,可是当时张仁乐和张仁蠡太小了,根本感受不到这份深情。
张之洞61岁时有了张仁乐,63岁有了张仁蠡,对于这两个儿子,张之洞关爱有加,他去世前教育他们“不要骄纵跋扈、仗势欺人、不要纨绔浮夸,待人接物要谦逊恭敬”,但是这句话没有以家训的方式流传下来,导致张仁乐、张仁蠡没过多久就忘了,并最终成为了日本的汉奸。
所谓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张之洞长子张权曾历任驻美公使馆参赞兼留美学生监督、礼部郎中、候补四品京堂等职,张仁侃毕业于湖北高等方言学堂,历任刑部、邮传部员外郎、河北省完县、肥乡县、抚宁县等县县长,他们都受到了张之洞的影响。身居要职,却始终兢兢业业,恪尽职守。
锦衣玉食的生活让两个儿子贪图享受,无法忍受贫穷的日子
对于张仁乐、张仁蠡来说,他们从小就生活在了富贵家庭,享受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环境,张之洞去世时,他的长子张权已经38岁,这个年龄应该儿孙满堂,虽然张之洞家道中落,但是瘦子的骆驼比马大,在当时,张家子弟依然富贵有余。
从小锦衣玉食长大的张仁乐毕业于青岛高等教育学堂,之后留学日本武备学堂学习军事,回国后,他在奉系军阀李景林手下担任天津县知县,可是李景林后来失去了张作霖的庇护,成为一枚弃子,此时恰逢九一八事变发生。张仁乐果断投入了日本人的怀抱,成了一位可恶的汉奸。
张仁蠡在诸多兄长的庇护和照料下,继续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即使是满清灭亡之后,他凭借张之洞的声誉,依然到处享受着照顾,不过,张仁蠡学习十分出众,凭借出色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毕业后进入了北洋政府教育部工作,随后到各个地方机构挂职历练,先后担任了永清、丰润、大成等县的县长。
不过张仁蠡并没有像父亲一样造福一方,反而不断中饱私囊,在位期间不断搜刮民脂民膏,竟然还做出了盗掘百姓祖坟的事情,把棺材挖出来倒卖,挣死人的钱,搞得名声一片狼藉。
因为有哥哥张仁乐的言传身教,张仁蠡对于日本的侵略行为更不以为然,心中压根就没有任何的国耻家恨,九一八事变后,他跟随殷汝耕一同投靠日本人,成为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的民政厅厅长,公开成为了一名汉奸。
在张仁蠡小时候,张之洞不管公务多忙都会抽时间回家看一看这个孩子,他没有想到自己的孩子不但没有受到自己教育思想的影响,反而投入了敌人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