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生活的朝代背景,杜牧历史背景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4-04-07 21:08:40

唐宣宗大中七年(852年)的一个夜里,杜牧在位于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里做了一个梦,迷迷糊糊中他看到一个人向他走来,他看不清面目,只听那人告诉他:你的名字应该叫毕(尔应名毕),说完之后就匆匆离去。

做完这个梦之后,他又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写了“皎皎白驹”四个字。他知道这四个字出自于庄子的《知北游》,原话是: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不久,家里做饭的锅裂了。联想到前几天自己做过的梦,杜牧认为自己大限已到,于是给自己写了一篇墓志铭,挑选出自认为是精品的诗文,其余十之七八一把火烧掉,这些事情做完之后就溘然长逝了,享年五十岁。

在去世的前一年,杜牧刚刚被任命为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做到这两个官职的人基本上一只脚已经踏进宰相门槛了。三十年前,四十九岁的白居易正是在这两个官位上主动请求外调,自己断送了宰相前程的(有兴趣的可以参考我前一篇有关白居易文章)。与白居易不同的是,杜牧或许并没有想主动放弃。三年前他即将赴吴兴(今浙江湖州)任刺史的时候,自己还写了一首《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杜牧生活的朝代背景,杜牧历史背景(1)

杜牧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杜牧遥望昭陵并不是为了看风景,而是希望大唐能重回太宗时代,自己想为大唐的中兴做一份贡献。眼看自己的政治理想即将实现,杜牧走到宰相门槛临门一脚的时候却突然去世,出师未捷身先死,不禁让人扼腕叹息。

杜牧是名门之后,他的祖父杜佑曾在唐德宗时期担任宰相,死后被追赠为太傅。就在他祖父被任命为宰相的这一年,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杜牧出生于长安,父亲是杜佑的三儿子杜从郁。

杜牧十岁的时候,祖父杜佑去世。老太爷死后,杜家三兄弟便分家了,老三杜从郁家分了三十多间房子。杜家的房子在安仁坊,那里是长安城的中心地段。长安城的中轴线是朱雀门大街,安仁坊就在朱雀门大街路东,距皇城的正门朱雀门仅有两座里坊的距离,这里的里坊,您可以理解为小区。

现在房地产界流行一种说法,叫“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用我们现在的观点来看,杜家房子的“location”简直是牛到极致了。您可以想象一下,现在如果谁家在天安门附近有三十多间房子,那该是何等富裕?

但是,杜牧生活的年代人们还不懂得炒房,正因为当时的人缺乏这种投资观念,才给杜牧的少年生活带来了贫穷和困苦。

杜佑死后不久,杜从郁也因病去世,杜家老三这一支就剩下孤儿寡母了。由于家庭缺乏收入来源,杜牧的母亲带着两个儿子不得不举债度日,不久家里的三十多间房子就被债主收走了,娘儿仨不得不住到家庙里生活。

少年杜牧生活十分困苦,白天靠吃野菜度日,晚上甚至没有灯照明。幸好,家里还有几百卷书籍,杜牧和弟弟只好白天看书,晚上摸黑回忆和背诵白天看过的内容。

俗话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少年时代的磨砺让杜牧过早成熟,青年时期的杜牧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杜牧写了篇文章,叫《阿房宫赋》,这是高中课本上要求背诵的课文。整篇文章骈散并用,气势雄浑,思维敏捷,语言精炼,借古讽今,令人拍案叫绝,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文章之一,这一年的杜牧仅仅二十三岁。

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摘自《阿房宫赋》

是金子迟早会发光的,只不过有的发光早,有的发光早晚

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不仅让杜牧名声大噪,还助他踏入了波诡云谲的大唐官场,从此宦海沉浮,既给他带来了潇洒风流,也给他带来了挣扎苦闷。

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26岁的杜牧去东都洛阳参加科举考试。这一年的主考官是吏部侍郎崔郾。开考前夕,崔郾在洛阳宴请一众好友喝酒唱诗。宴席上,他的老朋友太常博士吴武陵给他诵读了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并建议他把杜牧列为状元。虽说崔郾对这篇文章也啧啧称赞,但是他很为难的对老朋友说,状元是不行了,因为前四名已经内定了。最后二人商量的结果是,给杜牧第五名。

看到这里,估计有朋友会疑惑,竟然还有这种操作?这是赤裸裸的作弊啊,难道不怕朝廷问罪吗?

这您就少见多怪了,这种事情在唐朝很正常,不但不是违法犯罪,反而是一种时尚行为,这在当时叫“行卷”。科举考试之前,考生会把自己的诗文拿给王公大臣和考官看。如果得到了达官显贵的肯定和赞誉,那么考场上提笔作文很可能就成为一种形式了。

唐朝的另外一位大诗人王维就沾了这个规则的光,他在参加考试之前为了赢得玉真公主的推荐,竟然假扮成优伶,演奏了一曲《郁轮袍》,结果被公主关注并点赞,他借此机会把自己的作品送给了公主。公主看罢他的作品,不禁称赞道:“京兆得此生为解头,荣哉!”

结果,那一年的科举,王维毫无悬念的拿到了第一名。

当然,这种情况在明清时期是不可想象的,那时一旦出了这种科场舞弊案,主考官轻者梃杖充军,重者砍头抄家,雍正时期的俞鸿图还因为科场舞弊案被腰斩于菜市口。明清时期的科场舞弊案倒霉的不仅仅是主考官,考生也会受牵连,比如我们熟悉的唐伯虎,他就因为科场舞弊案被判终生禁考。

考生通过了科举考试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朝廷并不会立即分配工作。如果想尽快参加工作,还得进行制科考试,您可以理解为“公务员遴选”。

杜牧进士及第一个月后,他参加了“贤良方正科”的遴选考试,考中后被授予弘文馆校书郎,相当于国家出版社或者图书馆的文字编辑。唐朝大部分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的文人都会有校书郎的工作经历,比如王昌龄、白居易等。

杜牧在弘文馆校书郎的岗位上仅仅干了八个月,然后就入了江西观察使沈传师的幕府,两年后再随沈传师去了安徽宣城,直到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年),杜牧一直都在沈传师的幕府工作,一干就是五年。

唐文宗太和五年(831年),吐蕃维州守将悉怛降唐。李党领袖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李德裕派兵入驻维州城,并建议唐文宗向吐蕃用兵。这个时候,牛党领袖牛僧孺表达了反对观点,他认为唐蕃已经结盟,违背盟约去攻打吐蕃是不仗义的,会给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留下口实。

这个时候牛李党争已经进行了十几年了,两党如走马灯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互相打击报复。他们坚持“两个凡是”的观点,即凡是你支持的观点我都反对,凡是你反对的观点我都支持。牛僧孺在吐蕃问题上提出的意见,既是对李党的反对,也代表了自己一贯的姑息养奸妥协绥靖的政治倾向。

在权衡了一番之后,唐文宗采纳了牛僧孺的意见,不同意对吐蕃用兵,并且把降将悉怛送还给吐蕃,结果悉怛和投降的士兵们遭到了吐蕃的屠戮。后来唐文宗意识到这种处理方法是错的,因为太和四年的时候,吐蕃已经主动进攻了唐朝,违约在先,这个时候如果唐朝出兵就谈不上先违约。对悉怛的处理还会引起严重的后遗症,那就是以后可能再也没有吐蕃将领降唐了。

世上虽然没有后悔药,但是亡羊可以补牢。

唐文宗把李德裕从四川调回长安,任兵部尚书,第二年又升了宰相,牛僧孺则被打发出朝廷,任淮南节度使。

历史上的一粒沙砸到单个人身上可能就是一座山,这次吐蕃事件只不过是牛李两党的一次普通较量,但是却对杜牧的人生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很快就被拉进了牛李党争的漩涡,并终生不得解脱。

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年),牛僧孺邀请杜牧到扬州去做他的幕僚,任推官,不久转任长*。

杜牧生活的朝代背景,杜牧历史背景(2)

秦淮河夜景

扬州乃烟柳繁华之地,当时有天下之盛,扬一益二之说。扬州不仅经济繁盛,而且第三产业十分发达。三十一岁的杜牧到扬州好像如鱼得水一般,秦淮河两岸的脂粉气熏的杜牧熏熏欲醉流连忘返。在扬州这几年可以说是杜牧最潇洒快乐的几年,工作之余,他时常穿梭于各大青楼楚馆,喝酒狎妓,活的相当浪漫主义。这个时期的杜牧在扬州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

聘聘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赠别二首》

杜牧的这种灯红酒绿的生活,说好听了叫浪漫主义,说不好听了叫风流放荡。

不过年轻人嘛,谁还不犯点错误?就如赵本山的小品里说的那样“犯完就改,改完再犯。犯完还改,改完还犯。千锤百炼嘛!”

估计牛僧孺也是这么想的。

对杜牧的这种行为,牛僧孺一直看在眼里,却从来没有管过他。但是牛僧孺很担心他的安危。杜牧每次去逛青楼的时候,牛僧孺都派人暗中保护他,并记录下来时间地点,回来向他报告。久而久之,这种谍报收集了满满一大箱子。

在这里,我们既叹服牛僧孺的良苦用心,也叹服杜牧的兴趣和精力。毕竟杜牧在扬州只待了短短的两年时间,就让牛僧孺积攒了一大箱子谍报,这频率可谓惊人。

两年后,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杜牧被朝廷征召为监察御史,要赴京上任。临走之时,牛僧孺为他践行。宴席之上,牛僧孺含蓄的劝他以后最好在个人生活作风上收敛一些。对于这种善意的劝说,杜牧刚开始是否认的。结果牛僧孺叫人抬来那只大箱子之后,杜牧先是很尴尬,哑口无言,反应过来之后,再是感激涕零。从此之后,杜牧终生对这位老领导心怀感恩,每次谈论到他时总是充满溢美之词,有时候不惜歪曲事实,虚构杜撰。

牛僧孺的恩遇让杜牧在牛李两党之中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

历史上对牛李二党是有公论的,明朝的学者王世祯(据说是金瓶梅的作者)说李党皆君子,牛党皆小人,这基本符合历史事实。牛党领袖牛僧孺虽然个人道德品质上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为官不思进取,庸碌无为,基本上可以认为是一个“稀泥佬”。其余如李宗闵、杨汝士等骨干成员则是清一色的奸佞小人。与之相比,李党成员无论在个人道德上还是政绩上都比牛党要好。特别是李党领袖李德裕任宰相期间对外有效打击了回纥和吐蕃,对内裁汰冗员,限制宦官和藩镇,取得了不俗的政绩。梁启超更是把李德裕和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并列,称为封建时代六大政治家。

从理智上说,杜牧是倾向于李党的。

李德裕当宰相的时候,杜牧曾写过《罪言》、《原十六卫》、《战论》、《守论》等文章向朝廷表达自己的军事主张。当然,这些都是写给李德裕看的,李德裕也很欣赏他的才华。唐武宗时期,李德裕还采用过他的建议平定了地方节度使的叛乱。

但奇怪的是,李德裕却从来没有重用过杜牧。有学者认为,李德裕看不惯杜牧的私生活放荡,认可他的才华,却不认可他的人品。也有学者认为,是牛僧孺这位老领导连累了杜牧。

从情感上说,杜牧是倾向于牛党的。

这么说或许不准确,因为杜牧在情感上只倾向于牛僧孺。但是,鉴于牛僧孺在牛党中的地位,倾向于牛僧孺,基本就是倾向于牛党。

就算李德裕再大气,面对这个嘴里整天唠唠叨叨说自己死对头好的人,他也会心存忧虑。何况这个人又才华横溢,以后万一飞黄腾达了,那他会帮助自己还是帮助政敌呢?

杜牧的处境很尴尬。

李党得势的时候,李党成员认为他是牛党的人;牛党得势的时候,牛党成员认为他是李党的人。

有人可能会问,杜牧为什么不学习白居易,独立于两党之外做一个清静散人?

答案是,他没有资格。

白居易比杜牧大了三十岁,他跟牛李二党的骨干成员基本是平辈的。在牛李党争还没有开始的时候,他就跟两党成员中的一些人是亲戚或者朋友了。长庆元年科场案发生的时候,白居易已经官至中书舍人,就算不投靠任何一党,他也有足够的资历让自己在朝廷中站得住脚。但是杜牧却不一样,他进入官场的时候,牛李党争正如火如荼,朝廷的权力几乎由两党轮流把持,要想取得仕途上的发展,你要么是牛党,要么是李党。无奈的是,杜牧两党都是,那也几乎等同于两党都不是。

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初,杜牧被征召回京做监察御史,七月份就被打发到洛阳分司东都了,官职仍是监察御史,只不过成了东都洛阳的闲职。

对于这次职位的变动,史料上并没有说明原因,但是这段时间是唐朝的一段敏感时期,因为甘露之变就发生在杜牧分司东都后不久。

唐顺宗之后,唐朝进入一个诡异的时期。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以及后面的唐武宗、唐宣宗全部都是由宦官拥立。宦官不但能左右皇帝们的命运,还能左右他们的生死。史料明确记载唐宪宗死于宦官陈弘志之手,唐敬宗死于宦官刘克明之手,唐顺宗死的不清不楚,宦官俱文珍具有很大的作案嫌疑。

唐文宗继位的时候,面临的形式是曾祖父唐顺宗可能是被宦官害死的,祖父唐宪宗和哥哥唐敬宗确定是被宦官害死的,也就是他前面的四位皇帝有三位是被宦官害死的,而他们又全部是由宦官拥立!

多么可怕的事实!

从概率论的角度来说,唐文宗自己以后被宦官害死将是大概率事件!

这个大概率事件成了唐文宗的一块心病,宦官们的狰狞面孔时常在唐文宗面前晃来晃去,让他寝食难安。所以自从登基的那一天起,他就在策划如何除掉宦官了。

甘露之变是一个冗长而又复杂的故事,这里不做过多展开,有机会我会专门写一篇文章来介绍甘露之变。大体上就是唐文宗任用李训和郑注两个人在大明宫导演了一出戏,一天上朝的时候李训安排人到金殿报告说金吾卫衙门后院天降甘露。唐文宗就命令宦官去查看是否属实。李训已经提前在那埋伏好了士兵,只等宦官们到了之后就来个一勺烩,结果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导致计划失败,被宦官们逆袭了。

宦官们劫持了唐文宗,指挥神策军在京城大肆搜捕文官,结果长安城被*了个血流成河。

杜牧被征召回长安做监察御史的时候,距甘露之变还不到十个月。当时李训和郑注已经得势,面对复杂的朝局,这二位毫不客气的火力全开,既打击牛党,又打击李党,结果就是牛李二党的骨干成员统统被赶出朝廷。杜牧这个时候被调回京城,很有可能跟他既不受牛党待见也不受李党待见有关。

这段时间,大唐朝廷是风雨欲来风满楼,史料上对这段时间杜牧的所作所为没有做任何记载,不知道这位老兄当时在做什么。

当年的七月,也就是杜牧调回京城半年的时候,他就被任命分司东都了。对于这次由实职突然变成虚职,《旧唐书》上没有说明原因,《新唐书》上说是因为身体有疾病。但不管是什么原因,这次职位调整是老天帮了杜牧一把。

命运就是这么奇特,三个月后,甘露之变发生了,宦官们血洗长安,*了一千多名官吏。宰相们被腰斩,长安城强盗四起,京师变成了人间地狱,而杜牧则因为身在洛阳躲过一劫。同样躲过一劫的,还有被李训和郑注排挤出朝廷的牛李二党骨干。

杜牧寓居洛阳期间,在一家酒铺买酒的时候,与十几年前在江西相识的名妓张好好不期而遇,看到这个当年艳惊四座的著名歌妓如今年老色衰,沦为买酒女,不禁心生感慨,为其写了一首《张好好诗》,另外还有几首佳作传世。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金谷园》

自从分司东都之后,杜牧就开始了频繁的调动,辗转各地做官,其间有两次短暂的回京,但是也很快就会被下放。

开成五年(840年),一直在宦官的阴影下生活的唐文宗郁郁而终,享年三十一岁。他死后,宦官拥立他的异母弟弟李炎继位,也就是唐武宗。

唐武宗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皇帝,他想要有一番作为,于是把牛党骨干全部贬到外地做官,同时把李德裕召回朝廷任宰相。

在李德裕的铁腕整治之下,唐朝的政坛出现了短暂的稳定。大唐对吐蕃、回纥的战争中取得了一定的优势,还平定了地方节度使的叛乱。同时唐武宗在位的六年,宦官们也没有掀起大的风浪,这时候的唐朝看到了一丝中兴的希望。

前文提到过,李德裕虽然很欣赏杜牧,但是并不信任杜牧,所以唐武宗时期虽然政局稳定了,但是杜牧的命运并没有明显的改善,依旧是频繁往返于各地做官。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杜牧外放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做《齐安郡偶题》、《赤壁》。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齐安郡偶题》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杜牧调任池州刺史,写下《清明》、《题乌江亭》,其中《清明》一诗还让一千年后的安徽池州和山西汾阳打了一场官司。关于杏花村的归属地问题,两座城市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最终对簿公堂。据说最后池州获胜,毕竟他们能拿出实实在在的证据证明杜牧曾经在池州做过官,而汾阳则缺乏这方面的有力证据。

杜牧生活的朝代背景,杜牧历史背景(3)

杜牧《清明》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

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去世,宦官拥立皇太叔李忱继位,即为唐宣宗。

唐宣宗当皇帝之前一直在韬光养晦,装傻充愣。哥哥唐穆宗死的时候,他也曾经被提名为皇位继承人,所以三个侄子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对他一直存有戒备之心。当皇帝之前他被封为光王,三个侄子就喊他“光叔”。因为他经常不说话,唐敬宗和唐文宗就经常拿他逗乐,打赌看谁能让“光叔”开口说话。与两个想看笑话的哥哥不一样,唐武宗是想要了“光叔”的命。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之下,“光叔”只好逃出京城,去今湖北十堰和河南南阳交界处的香严寺出家当了和尚。

“光叔”变成唐宣宗之后,一改往日的傻愣形象,变得极为有主见和有条理,是一个强势的君主。李德裕是一个强势的宰相,一山不容二虎,强势的君主和强势的宰相势必不容于朝堂。唐宣宗亲政的第二天,李德裕便被打发出朝廷,然后一贬再贬,最终被贬为崖州(海南)司军参户。

在崖州的李德裕无限伤感,有一天他登上崖州城,北望长安,不仅感慨万千,作了一首《登崖州城作》: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诗歌悲怆沉郁,表达了这位一代名相人生失意的忧郁和感伤。第二年,李德裕死于崖州。

李德裕被赶出朝廷不久,牛僧孺就被诏还回朝廷,但是不久就病死了。三年前,牛党的另外一位领袖李宗闵也死了。

短短的五年之间,牛李二党的三位党魁先后离世,树倒猢狲散,牛李党争也渐渐平息。

这个世界清静了?

在党争的漩涡中苦苦挣扎了一辈子的杜牧终于要出头了。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朝廷征召杜牧回京,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此时的杜牧46岁。两年后,大中四年(850年)八月迁吏部员外郎。这个时候他以京官俸禄低无法养家为由请求调任湖州刺史,对于他这个请求,唐宣宗刚开始是不同意的。经过他的再三请求,唐宣宗才同意他外放。

这就回到了本文开头所讨论的问题,杜牧自求外放的原因应该不是对朝廷失望,原因或许真的是如杜牧所说的缺钱,不过也有可能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

这里我要讲一个细节,唐宣宗继位的时候,他想任命一个得力的宰相。但他看遍了满朝文武,觉得都不满意。这时候一个名字忽然闪现在他的脑海里——白居易。

就在他命令中书舍人草拟征召白居易入京诏书的时候,有个太监告诉他,白居易已经于会昌六年的八月十四日去世了。听到这个消息,唐宣宗既悲痛又失望,悲痛之余,唐宣宗擦干眼泪,写下一首《吊白居易》: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居易是唐宣宗的超级偶像,皇帝的偶像自然是大臣们学习的对象。杜牧的自求外放不知道是不是受了白居易的启发,进行了一场白居易模仿秀?是与不是或许只有杜牧一个人才知道答案。这里我也只是凭空猜测,没有任何依据。

但是,唐宣宗显然不想让杜牧在外面待的太久,这个在当时硕果仅存的才华能接近白居易的人自然很受皇帝的器重。杜牧在湖州刺史任上待了一年之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秋,朝廷征召杜牧入京,任命他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如果想了解知制诰这个官职的重要意义,请参考我的前一篇介绍白居易的文章,这里不做展开了。

大中六年(851年),杜牧迁中书舍人,向着宰相的门槛又迈了一步。不幸的是,不久,杜牧却突然病逝了,享年50岁。

晚年的杜牧或许会回忆并反思自己的一生,并对年轻时候的放浪生涯表现出些许悔悟。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

对杜牧来说,命运是残酷的。

年富力强的时候,他在牛李两党的夹缝中艰难生存,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好不容易党争结束了,自己即将施展抱负的时候,上天却不给他时间了。

世事如潮人如水,在历史的大潮之中,个人有时候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只能随波逐流。在牛李两党之间,杜牧无法选择。如果跟随自己的理智,彻底远离牛党,世人或许会给他下一个忘恩负义的评语;如果跟随自己情感,彻底远离李党,世人或许会说他是非不分、黑白不明。这种处境下的杜牧左右为难,内心充满矛盾、痛苦和挣扎,只好被动的在犹豫和徘徊中蹉跎岁月。

有时候运气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如果处在杜牧的位置,或许我们还没有杜牧处理的好,毕竟我们大部分人都不会比他更聪明。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利益的地方就有党争,只不过有的明显,有的隐蔽,有的激烈,有的舒缓。如果有一天(或许就在眼前),自己也面对党争的时候,我们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呢?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只能取决于自己。当您认为值得去争取的时候,您就积极争取,就像李德裕一样;当您认为那是蜗角功名蝇头小利的时候,您就去追求您认为更有价值的东西,就像白居易一样。

文章的最后,我再收录杜牧的两首诗。因为我参考了很多资料都无法考证这两首诗作于哪个时期,但又不忍心割舍,只好把它们放到文章的最后,权做结尾: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过华清宫绝句》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卧)看牵牛织女星。

——秋夕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