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佑的《通典》书影)
因为唐代有当官资格的人太多了,按杜佑的《通典》记载:唐朝前期内外正官编制是一万八千八百一十五人,但有资格当官的人,包括诸馆学生(唐代非常注重教育)、科举取士、军功、门荫、流外入流等,合计达十二万之多。人太多,但编制太少,接近六比一,所以唐人有话:“士人二年居官,十年待选”。没办法,大家排排队,论资格、比能力、讲关系、论运作。
所以,唐代的官员,都在想办法缩短自己的待选期,不管是通过什么办法。
有例外,就是参加皇帝名义的制举并取得优秀成绩,比如元稹直接考了第一名,直接就是左拾遗(从八品,比杜甫的左拾遗来得难多了,所以他有机会出相);白居易成绩稍差,授了校书郎,杜牧也是校书郎,细想这并不容易,他们三个都是前后通过了贡举进士试、吏部科目关试、制举试,连过三关,直接授官,情有可原。
校书郎这个官职虽然品秩不高,但实是美职,唐代的名诗人,还有很多是从这个官职走上仕途的,比如前面的杨炯、张说、张九龄、王昌龄、刘禹锡、白居易、元稹等,后来的李商隐、韦庄等都是以校书郎释褐起家的。
(白居易像)
总之,杜牧开始当官了,那个白天吃野菜,晚上没有蜡烛照明的苦孩子,熬出头了,他的经济状况大为改观,前面写刘禹锡时曾举白居易的例子,白居易在做了校书郎之后:“三旬两入省,因得养顽疏,茅屋五六间,一马二仆夫。俸钱万六仟,月给亦有馀。”虽然还不富裕,但总归是成了一个有闲暇(一个月只用上两次班)且经济独立的人。
开始幕府生活
杜牧在校书郎的位置上只干了半年,就接受江南西道观察使沈传师的邀请,去洪州(江西南昌)出任幕府巡官了,从此,滕王阁里,有了风流诗人饮宴的身影,他也是在这里第一次见到了张好好(那是后话)。
(滕王阁)
沈传师是大书法家,这里不多说,那是题外话,驱使杜牧愿意入幕的原因大概有两个:1、增长见识,杜牧是一心想着家国的人,他可不愿意当一辈子御用校对(何况也不可能);2、沈传师给了他丰厚的聘金。这笔钱有多少,无据可查,但大抵不会少于后来李商隐一次性获得的幕银:三十五万,三十五万不是小数目,比得上在校书郎这个职位干好几年。
(大书法家沈传师像)
当然,钱很可能不是主要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杜牧想历练一下自己。人际关系、地方实务、他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但实际情况并不好,依照杜牧自己的记载:“十年为幕府吏,每促束于簿书宴游间”(《上刑部崔尚书状》),也就是说,杜牧对于工作实务并不得心应心,更何况还要忙于来往应酬,他深恨自己被现实裹挟着进入了一个碌碌终日的小官状态。
或者,这也是“风流”杜牧的开始!环境可以改变人,这是不以意志为转移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