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深度解析,辽沈战役国军有机会打赢吗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4-04-08 08:20:50

敌军俘虏

侥幸从东北逃脱的刘玉章,曾把营口比作“敦刻尔克”。

但是,8年前的敦刻尔克英法联军近34万人能以全身而退,主要是由于希特勒陆军停止进攻、空军解决战斗的昏招所致。而刘玉章和52军万余人马能从营口侥幸撤离,原因则是多方面的。

原因之一:东野头号首长战略眼光略逊一筹。

算无遗策的东野101首长林总,在营口的表现有失水准。

其实,在先打长春还是先打锦州的问题上,一生谨慎的林总倾向于先打靠近北满的长春,而主席从全局考虑力主先打锦州以造成“关门打狗”态势。也许,这就是林总和主席战略眼光的差距。

毋庸置疑,林总战术之精妙无人能敌,虽刘伯承、粟裕也不能出其右。

但是,或许是因为太注重完美,林总在很多关键问题上的战略眼光略逊一筹。远的如井冈山“红旗到底能打多久”,长征四渡赤水“尽走弓背路”,抗战时期“游击战不如阵地战”等。

近的除了锦州、长春之争,就是营口问题。10月19日,东北局高岗和参谋长伍修权就看到了营口的漏洞,建议林总派12纵加3个独立师,从四平乘火车经清源、鞍山、海城抢占营口,断敌退路。

高、伍的电报发送东野林总的同时,也报给了西柏坡的主席。

主席当即发电指示林总照办,但是几次电示林总都没有执行,最终晚了一步。

辽沈战役深度解析,辽沈战役国军有机会打赢吗(5)

东野林罗刘

原因之二:东野的机动兵力使用,有点捉襟见肘。

1948年9月,主席把大决战开端选在东北,是我军兵力占优。

此时,在全国范围内的几大战略区,华东、晋冀鲁豫、晋察冀、陕甘宁晋绥等地,敌我兵力对比都是我军处于下风。唯一我军占优势而且100万对50万的战略区,就是林总领衔的东北战场。

但是,真打起来以后林总才发现,手下百万之众也不够用。

从兵员结构来看,12个主力纵队近40万人,但是组建时间长的一年多,晚的不过半年,战斗力参差不齐。15个独立师虽有15万人,但是和主力还有差距。加上野司和兵团直属队,共70万人。

按照《孙子兵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70万围歼50万并不容易。

这也是林总一心想从靠近北满的长春打起的原因,分兵营口一开始也确实有点难。

辽沈战役深度解析,辽沈战役国军有机会打赢吗(6)

我军炮兵阵地

原因之三:第六大主力的军长刘玉章,狡如兔。

刘玉章是陕西兴平人,毕业于黄埔四期,和林总同学。

在北伐战争中,刘玉章作战勇猛指挥有方,很快从排长累升副团长。1933年,参加古北口长城抗战。全面抗战期间,从团长升任52军的师长,抗战胜利后,成为关征鳞挑选的52军继任者。

无论是对战红军还是日军,刘玉章一如既往的凶悍,所以有“关铁拳”、“关猛子”、“刘光头”等外号。而在东北3年,时局的巨变又让刘玉章变得“狡如兔”,一有风吹草动就撒丫子。

辽沈战役深度解析,辽沈战役国军有机会打赢吗(7)

原因之四:追歼敌52军的9纵,有些大意失荆州。

林总派往营口的是东野7、8、9纵,先锋是詹才芳9纵。

东野这3大纵队成立稍晚,都是在1947年8月到10月间组建。属于东野中间梯队,比1、2、3、4、5、6等主力纵队稍晚,又比10、11、12等纵队稍早。但9纵的战斗力,一点也不差。

辽沈战役首战锦州,林总派出2、3、7、8、9纵加6纵17师三面突破、南北对进。 詹才芳和9纵歼敌2万余人,生俘范汉杰、卢浚泉,在攻打锦州的五大主力中交出了堪称第一的成绩单。

但是,在追歼营口敌52师的过程中,9纵大意失荆州,被背水一战的刘玉章5个团打了一个“回马枪”,9纵25师师部被冲垮,27师也有不小的伤亡,刘玉章和52军万余人突围,留下一个遗憾。

辽沈战役深度解析,辽沈战役国军有机会打赢吗(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