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全过程详解,辽沈战役始末介绍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4-04-08 08:25:57

1.明明是优势局,为何下一步战略——打长春还是打锦州要犹豫那么久?

1948年春,经过多年的奋斗,我军在东北战场取得相对的优势。

此时,我们在东北战场的兵力是75万,而国民党军队是45万(加地方守军勉强能凑55万)。

而国民党那边三员大将郑洞国,卫立煌,和范汉杰分别龟缩在长春,沈阳,以及锦州三城之中。

辽沈战役全过程详解,辽沈战役始末介绍(1)

但此时主席却和101因为下一步的战略——该先打长春还是先打锦州而犹豫起来,甚至吵了半年。

有人说,明明是顺风局,先打哪不都一样嘛?

但可不是。

如若眼光只局限于东北战场,那确实打哪都无所谓。

但要是把眼光放远一点,如若最终目标是要解放全中国,那下一步先打哪可就有大大的学问在里边了。

让我们把目光拉回到全中国战局,先来看看各个战区的兵力对比:

辽沈战役全过程详解,辽沈战役始末介绍(2)

可以明显看到,我军除了在东北经营这么多年看到些许优势之外,其他几个战场几乎都没占到什么便宜,也难怪大队长经常把那句“优势在我”挂在嘴边。

如若把此时在东北战场的顺风优势看成是胜利的第一道曙光,那可以说,其他战场基本还处在黎明前的黑暗。

而一旦让东北战场那几十万人跑掉的话,那说句开天眼的话,后边的淮海战役基本想都不用想了。(毕竟淮海战役我军可是拼到最后一个师,兵力不够到粟裕最后都用了即俘即战的策略了)

可能难免就真的形成和老蒋划江而治的局面了。

但更可怕的还不在于老蒋的国民党,而是米国。

要知道,那时候米国对整个大中国的最初构想不是什么划江而治,而是想让我国变成一盘散沙:

国民党占领中原地区,我党占领东北,而西北由“三马”(马步芳、马鸿逵和马鸿宾,合称为“西北三马”)接管,新疆,西藏独立起来。

辽沈战役全过程详解,辽沈战役始末介绍(3)

再退一万步来说,如若内战一旦战线延长,我军长江天险攻不过去,那可能真的就得和老蒋划江而治,平分中国。

有人说,和老蒋划江而治怕什么?我国又不是没出现过南北朝?

这样说可就天真了。

首先南北朝那段历史有多黑暗不知道的可以自行去了解下,这里就不多展开了。

再者,南北朝那时候还没有全球化,要是真的和老蒋划江而治,那米国处理完欧洲柏林危机那档子事之后,你觉得它会不会倒头像帮韩国一样帮老蒋打我们?

而苏联又岂会袖手旁观?

到时候又是战火连绵,那才是真正的民不聊生。

那么就可以明白为何东北战场明明顺风优势局,却对下一步战略——该打长春还是打锦州举棋不定了。

101的想法是稳扎稳打,先取长春,后取锦州。

而教员的想法是先打锦州,绝不能放跑东北战场那几十万国民党之敌。

有人又说了,连我们这等小老百姓都知道不能放跑东北战场那几十万国军,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难道这道理身经百战的101(林彪)会不知道?

其实,林彪之所以觉得不能打锦州,先打长春,也是有一定道理和逻辑的。

一是101本身性格就是求稳,不爱冒险。

要知道,他之所以会是常胜将军,其打仗的一大特点就是算度极深极细,堪比“人肉大数据”:通过每次战斗敌我双方的伤亡数、枪支数、炮弹数等等,然后反推出这场战胜利或者失败的关键在哪,下一步战略该打哪。

二是舍近求远去打锦州,风险实在太大。

那时候东野缴获了很多运输大队长白送的重武器,也算是这么多年苦心经营的全部家当。

而重武器必须通过铁路才能运输,且后方的炮弹供给必须及时。

因为粮食一旦没了还可以就地取材,打打猎挖挖树皮什么的充饥,但炮弹一旦打没了就只能撤退了。

而如若舍近求远去打锦州,战线拉得那么长,一旦长春的郑洞国和沈阳的卫立煌倾巢出动,切断我军的补给线,那我军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包饺子不成,被反包饺子了。

而一旦被包了饺子,部队还有可能跑得掉,但那些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重武器,可就要白白丢了。

如若是那样的情况,那可真的就是“辛辛苦苦那么多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了。

辽沈战役全过程详解,辽沈战役始末介绍(4)

首页 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