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三大罪魁祸首,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4-04-09 11:29:01

李鸿章

其实早在20年前,李鸿章就已明确意识到,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必将成为大清最危险的敌人。他所组建的北洋海军,十分明确地把日本作为假想敌。对国际事务颇有了解的李鸿章十分清楚这个小国20年来的变化,特别是在成功的政治改革之后,日本的国家效率、战争动员能力等综合国力已远远超过大清。基于这种判断,李鸿章提出“ 避战求和”, 建议光绪主动从朝鲜撤军。如果避过此战,大清就可以获得一个战略机遇期,在实力充足之后,再与日本交锋不迟。

然而,对李鸿章这一建议,光绪认为简直荒唐可笑。主动撒军,有失大清体面,必不可行。他指示李鸿章抓紧时间整军备战。在光绪的严厉催逼下,大清终于中了日本的圈套,走上与日本决一死战的不归路。

甲午战争三大罪魁祸首,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5)

在亲政后的第一个重大决定上,光绪暴露了他在知识储备上的严重不足。虽然从十岁起,慈禧太后就让他学习阅读奏折,但亲政五年后,他对国际事务,特别是对近在咫尺的这个邻居,仍然惊人地无所知。

这源于他接受的非常“成功”的帝王式教育。虽然在光绪出生前四年已有政府考察团游历欧洲,在光绪七岁时已派出了第一批留学生,但光绪接受的完全是传统的教育,他的师傅是状元出身的老儒翁同龢,教科书也与历代皇帝毫无二致。

按照时代的需要衡量,光绪的教育其实是非常失败的。书本知识以外的人情世故,乃至支配帝国政治的潜规则,在光绪的大脑中完全是空白。亲政之后,经常接触他的大臣们发现,这个年轻皇帝缺乏基本的社会常识和应变能力。

25岁的光绪其实对军事一窍不通,战争形势与他的想象大相径庭。战争开始,清军与日军第一次交锋即遭失败。此时光绪尚不以为然,正式声明对日宣战,命对日迎头痛击。及至平壤之战,李鸿章嫡系精兵又一次全面溃败,放弃平壤北逃,此后不到半个月,清军全部被赶过鸭绿江,日本占领朝鲜,光绪震怒,认为这是李鸿章临场指挥不力的结果,拟拔去李鸿章的三眼花翎,严加议处。

甲午战争三大罪魁祸首,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6)

然而谕旨还没有发到李鸿章处,日本人即突破鸭绿江,兵锋直指沈阳。直到这时,光绪才发现,原来大清的军事实力和日本根本不在同一水平线上。现在,这场战争已不是灭不灭日本的问题,而是大清会不会被灭的问题了。

光绪如同站在瞬间决口的大堤旁的指挥者,第一反应就是无论如何马上堵住缺口。圣旨雪片一样从京师飞来,每一道都非常急迫。光绪要求将军们迅速把日本人截住,不得让他们前进一步。

光绪不知道,他这样指挥,正是犯了军法大忌。日军侵人大清境内的那一刻,李鸿章就已经明白这场战争不可能再是一场局部战争,而是已演变成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命运之战,他给光绪上了道长长的奏折,提出了“打持久战”的主张——日本的国力无法支持它打一场漫长的战争,如果能以空间换时间,不争一城一地之得失,把日本拖住,就能将日本拖垮。此议一出,许多老谋深算的大臣纷纷表示同意。

应该说,李鸿章提出的这个战略是唯一取胜之道。然而光绪没有这个耐心,日军在大清境内前进得越远,光绪就越惊慌失措。他最担心的是日本人接近北京,让他和慈禧太后

上演一次仓皇辞庙的惨剧。战前下的所有决心这时已经不翼而飞,他所有的心思,都在于如何阻止日本。他催战甚急,不断把最优秀的军队调上前线,而所有的前方将帅,都让他大失所望。光绪对他们的态度只有两种,一种是不断地指责,指责他们不负责任,“胆怯”“无谋略”;一种是恫吓,动不动就以“军法从事”“决不宽贷”的圣旨相威胁。在光绪的不断催促下,最精锐的部队不断被送上前线,被日军吞噬。

甲午战争三大罪魁祸首,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7)

陆军的失败,很大程度上与光绪的指挥思想有关,海军同样如此,光绪的逻辑是只要战败就是有罪。甲午战争的第一战丰岛海战之后,光绪对海军提督丁妆昌极为不满,要撒他的职,经李鸿章力保,才侥幸留任,不过光绪对丁汝昌的恶感一直没有消除。北洋海军的最后覆没,与光绪赏罚失当有着直接关系。几乎从战争开始,光绪就不断下严旨,威胁要将那些不敢拼命的海军军官“从重治罪”。在光绪的威胁下,几个勇将先后自*。最高统帅丁汝昌承受的精神压力更大,因此他只希望战死沙场。在自*殉国后,丁汝昌仍被光绪撤职抄家,儿孙流离失所。

在这场战争中,光绪的性情急躁、毫无耐心暴露无遗。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完全不是担当大任的材料,所以甲午战败也是难免的了。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