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9月23日,徐悲鸿因脑溢血复发,再度被送进了医院。周总理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刻派傅连暲亲自组织抢救。然而由于病情过重,三天后,徐悲鸿的心脏完全停止了跳动。
在徐悲鸿病逝的当天下午,周总理来到北京医院,向徐悲鸿的遗体告别。站在徐悲鸿的遗体前,周总理沉默地注视着,久久不语。当得知徐悲鸿的死因后,周总理沉痛地对在场的人说:
“好啊!应当去!”“以后决不允许再有这种情况发生!”
1919年,24岁的徐悲鸿为了学习西方绘画的优秀技法,带着满腔的热情登上了远赴海外的邮轮。经过近两个月的海上漂泊,终于到达了人称艺术殿堂的法国巴黎。
在法国的日子里,徐悲鸿的日子虽然过得贫困,但他追求艺术的劲头却丝毫不减,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人类优秀艺术文化。
在徐悲鸿抵达法国的第二年,比他小3岁的*为了探寻救国真理,也来到了欧洲,旅居法国巴黎。
1924年的一天,*在巴黎公社社员墙前,凭吊死难的英烈,恰好发现在自己的不远处,有一位专心致志写生的中国青年学生,他就是徐悲鸿。异国他乡遇同胞,再加上都有着为国家和人民的志向,两人很快成为了好朋友。
图丨徐悲鸿在母校留影
抗日战争爆发后,*和郭沫若经过商议,打算让已经回国的徐悲鸿参与政治部三厅的工作,主要让他负责绘画木刻方面的事情。然而当徐悲鸿接到田汉的邀请信,匆匆赶到武汉时,却遭到了国民党人的冷遇。
徐悲鸿愤然离开武汉之后,曾向组织中央大学绘画系学生,前往湖北、山东等地作战地写生,结果也因国民党从中作梗,不给经费而作罢。后来徐悲鸿一度到南洋等地举办画展,将所得收入用于救济祖国的难民。
那一段时期的经历,让徐悲鸿为民族独立斗争的意识愈发强烈,他将手中的画笔作为枪杆,创作了象征着人民坚忍不拔意志的巨幅国画《愚公移山》,以坚定大众抗战必胜的信念。
在蒋介石50岁生日前夕,国民政府请徐悲鸿为蒋介石画一幅肖像,结果遭到了徐悲鸿义正言辞地拒绝:“我的兴趣在抗日救国,假如抗日民众要我画像,我将不胜荣幸!”
对于徐悲鸿回国之后的这些事情,*深知一二,除了越来越赏识徐悲鸿的品格和画技外,对他的生活也更加关心。
图丨学成归国的徐悲鸿
1945年初春,郭沫若带着小米和红枣,来到徐悲鸿家,探望正在家养病的徐悲鸿。二人一见面,郭沫若便笑哈哈地对他说:“您最近好些了吗?你看我给你带来了什么?这是延安的小米和红枣!是*同志特意托我送给你的。”
原来,远在延安的*听说徐悲鸿在重庆生活艰苦,再加上过度劳累陷入贫病交加的境地后,特地托郭沫若来了些东西给徐悲鸿,并让郭沫若转达了自己对徐悲鸿的问候。
看着那些黄灿灿的小米和红艳艳的枣子,徐悲鸿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他拿起一个红枣,在手中轻轻摩挲了几下,对妻子说道:“我想中午就喝这红枣和小米熬的粥,它对治我的病会有奇效的。”
徐悲鸿和郭沫若交谈的内容十分广泛,在谈到当前的时局时,徐悲鸿流露出了对国家前途的深深担忧。当二人谈到目前需要一个有共产党参加的政府,才能有利于抗战时,郭沫若掏出了一份文稿,请徐悲鸿在上面签字。
这一份《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是文化界呼吁当局召集全国各党派,推选公正人士组织一个会议,商讨战时政治纲领,组织战时统一政府来挽救中国危亡。徐悲鸿看过之后,毫不犹豫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图丨正在创作的徐悲鸿
这份《进言》不久被刊登在重庆《新华日报》上,上面有312人的共同签名。国民党当局对此大为震怒,要求这些人撤回自己的签名。面对国民党特务的一再威胁,徐悲鸿坚持自己的立场:
“我签的名,我负责到底!”
1946年,徐悲鸿离开重庆,前往北平担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他先到了上海看望郭沫若,由于他还有其他的约会,和郭沫若简单聊了几句后,便匆匆告辞。就在他即将离开郭沫若家时,*突然出现在他眼前。
徐悲鸿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能在这里见到日夜思念的*先生。*看到徐悲鸿也很是高兴,快步上前,紧紧握住了徐悲鸿的手。当听说徐悲鸿要前往北平时,*高兴地说:
“好啊!应当去!”
当时国共谈判正处在破裂边缘,不少人觉得北方不大平静,纷纷劝说徐悲鸿不要北上,留在南京还是相对为好。但*却不这样认为,他鼓励徐悲鸿将北平艺专办好,为人民培养一批有理想、有能力的美术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