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为什么叫三公,三公名称为什么都不一样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4-04-10 09:56:10

“四世三公”,指的是一个家族的四代人中,都有成员位居“三公”之列。所谓的三公,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名称并不一样,但都代表着当时最为尊贵的官职,任何家族就算只有一个人能够位居其中,都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四代人都能这样的话,难度、荣耀度可想而知。

但是,四世三公到底有多大实际权力?其实跟咱们想象中不一样

首先,笔者刚才说了,三公只是最“尊贵”的官职,并不一定是权力最大的;这一体系的诞生,原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分化权力,后来更是沦为了虚职。

其次,“四世三公”现象仅在东汉末年出现过,而且一次就出了两家:汝南袁氏、弘农杨氏,这正是那个特殊年代的一大符号。

三公为什么叫三公,三公名称为什么都不一样(1)

“三公”这一概念出现得很早,据《尚书》记载,周王朝时期的三公指的是太师、太傅、太保,他们的权力很大:“盖参天子,坐而议政,无不总统”,啥国家大事都会参与,是周天子的重要参谋;而那时具体负责处理各项政务的则是六卿,分别为: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然而,由于史料的错综复杂,也流传一种说法:“司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是为三公”。

秦朝开天辟地,没有设置三公,辅政的主力是左右丞相(或相国)。

汉随秦制,从汉高祖到汉文帝时期,牵头辅佐皇帝治国的一直是丞相/相国,只是数量经常变化,有时一个、有时两个。

三公为什么叫三公,三公名称为什么都不一样(2)

但我们知道,从西汉初年开始,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博弈就没停止过——比如刘邦对萧何的猜忌、汉文帝对周勃的持续打压。到了汉武帝时期,一方面为了进一步削弱、分化相权,另一方面由于独尊儒术、经学兴起,受周制的影响,“三公”概念再次诞生,对应的职务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在当时,这几个职务都是掌握着实权的:

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可以视为帝王的副手;

御史大夫“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担负了监察的工作;

太尉“掌武事”,主管军事工作。

他们的工作范围有所侧重,军政大权分而治之,三者互相制衡,皇权从而得到了强化。

但皇帝仍对丞相手里的权力不放心,汉武帝在位期间,在中央几大要职之间设立了复杂的监督体系,比如司隶校尉督察丞相、丞相督察司直、司直督察诸州刺史等等。此外,他还废除太尉、改设大司马,经常由掌军的大将军兼任。

三公为什么叫三公,三公名称为什么都不一样(3)

在此基础上,汉昭帝在位期间,为了再次削弱丞相的权力,正式设立“大司马大将军”一职,担任这一岗位的,大多是那些大权在握的重臣(权臣),比如大名鼎鼎的霍光、张安世等人;而到了汉成帝时(公元前33—前7年在位),御史大夫被大司空取代;随后的汉哀帝期间,丞相改名为大司徒,至此,大司马、大司空、大司徒这样的“三公”体系正式成型

信奉周礼的王莽篡汉后,曾经对官员制度进行了大幅改革,但大多是换汤不换药,并没有对社会起到多大的积极作用。

刘秀光复汉室后,有感于西汉后期权臣掌控朝廷的教训,对中央官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位高权重的“三公”首当其冲。

三公为什么叫三公,三公名称为什么都不一样(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