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出现的时候,汉武帝非常欣喜。与其说是董仲舒的理论说服了汉武帝,不如说是汉武帝可以用董仲舒的这套理论,来说服其他人。
有一点需要说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是董仲舒提出来的,《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的原话是“推明孔氏,抑黜百家”,董仲舒的口气,远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么强硬。那么,董仲舒的理论,到底是什么?笔者来简要说一下。
董仲舒的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天人感应”。董仲舒把朝代的兴盛、帝王的对错,全部和“上天”联系在一起。
在汉朝初年,人们普遍比较迷信,董仲舒的这一套理论当时看似非常完整,因此在那个时代,有其“合理性”。
第二,“大一统”思想。董仲舒认为,天子应该建立统一的集权,防止分裂局面的发生,如此,国家才能强大。
不得不说,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对汉武帝触动很大。而这一套理论,也直接促成了后来的“推恩令”等多项集权政令的萌芽,纵观中国两千年封建王朝,董仲舒的这套思想,一直适用。
第三,以德治国思想。秦朝依法治天下,汉初,以“黄老之术”杂以刑法来治理国家,董仲舒认为,这会给百姓带来极大的痛苦,只有“以德治国”才能协调社会矛盾,使天下长治久安。
笔者需要说明的是:董仲舒向汉武帝推荐的“儒术”,其实是经他改造过的,更适合封建统治者。这和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有区别的。如果把二者划等号,其实极不合理。
三、汉武帝的“唯我独尊”很多人都认为,汉武帝欣赏董仲舒。笔者认为,汉武帝只是欣赏董仲舒的理论,对于董仲舒本人,他并不喜欢。
汉武帝没有把董仲舒留在身边,而是把董仲舒安排到江都易王刘非那里去做相国,这就充分说明了笔者的观点。
六年后,汉朝长陵(刘邦陵寝)发生大火,董仲舒上书给汉武帝,说明这是上天的警示,汉武帝大怒,要*董仲舒,后来怜其才,饶他一命。董仲舒从此再不敢说灾异之事,在家中隐居十年,专心教书。
就在董仲舒不被重用期间,汉武帝却用董仲舒的思想,来强行推广儒术,以达到集权的目的。他任用儒生,兴办太学,但是,本质上,汉武帝只是用儒学来装点“门面”,他骨子里,还是觉得霸道比王道更好用。
汉武帝重用的一些大臣,大多不是儒生,例如,公孙弘、张汤都是酷吏。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采纳张汤的建议,推行“白鹿皮币”改革。意思是,把一张方形的白鹿皮,定下40万钱一张的价格。然后这些白鹿皮只能在皇宫禁苑内使用。诸侯王室来朝见汉武帝,需要自己花钱买一张白鹿皮做垫子。
如此以来,诸侯王入京,就不得不花40万钱去买汉武帝的白鹿皮,白鹿皮便成了“超级货币”。汉武帝利用白鹿皮币,毫无节操地将大量货币回收到国库。
有一个叫颜异的大臣,时任大司农,当时主管全国财政,他认为:公侯朝贺的玉璧才值几千钱,但一张白鹿皮垫子却被哄抬到40万钱,这有点乱来。
颜异的说法,让汉武帝非常不爽,于是,汉武帝纵容张汤去“整治”颜异。
张汤盯了一段时间,终于找到了颜异的“罪证”,《史记·平淮书》记载:
异与客语,客语初令下有不便者,异不应,微反唇。汤奏当异九卿见令不便,不入言而腹诽,论死。
意思是说,颜异和宾客聊天,宾客表达对朝廷的不满,颜异没有说话,但嘴唇微微动了一下。
张汤认为,颜异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已经在抨击朝政了,这叫“腹诽”。
*人诛心,自古以来,帝王要*人,莫须有的罪名随便都能找到一堆。
张汤*颜异,就是汉武帝行霸道的最佳证明。
汉武帝在位54年,一共任命了13位丞相,这13位丞相,有两位自*,三位被斩,四位因罪免职,但有一个丞相,却寿终正寝,这个人,名叫公孙弘。公孙弘本人,也是酷吏。
公孙弘是狱吏出身,他早就看透了汉武帝“外儒内法”的心思,每每上朝议事,他都打着儒家的旗号,引经据典,说得一套一套的,但结论都落在法家的轨道上,让汉武帝非常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