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侄女问我教科书上关于淮海战役的章节,觉得脉络不是很明晰,正好借此机会捋一下。
双方阵容
徐州“剿总”(刘峙、杜聿明)辖:
第二兵团(邱清泉)、第六兵团(李延年)、第七兵团(黄百韬)、第十三兵团(李弥)、第十六兵团(孙元良)、第十二兵团(黄维)、第四绥靖区(刘汝明)、第一绥靖区(周碞)、第三绥靖区(冯治安)。
徐州“剿总”直辖:
1、一〇七军(含二六〇师、二六一师)
2、六十六军(含十三师、一八五师)
3、二十军(含一三三师、一三四师)
4、二十八军(含五十二师、一九二师)
其中六十六、二十、二十八军为战役预备队。
淮海战役期间,国民党军队在战区共拥有七个兵团、两个绥靖区、三十四个军、八十二个师的兵力共80余万人。
华东*军、中原*军
两个*军一共投入了22个纵队(军)66个师(旅)约60万人。
华野第1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下辖第1、3、4、6、8、10纵队共15个师。第2兵团(司令员许世友、政委谭震林),下辖第7、9、13、渤海、鲁中南纵队,计5个纵队13个师。野司直属之两广纵队,虽然是纵队编制,但实际上仅编有3个团,相当于1个师;后来编入了济南战役起义之吴化文部整编成的第35军。
华东*军特种兵纵队,下辖3个炮兵团和1个坦克大队,另外还有9个纵队直属炮兵团、5个纵队直属炮兵营以及第2兵团炮兵团和胶东军区炮兵团,共计15个炮兵团另5个炮兵营。
中野投入作战的7个*纵队分别是:第1纵队、第2纵队、第3纵队、第4纵队、第6纵队、第9纵队、第11纵队。挺进大别山后,中原*军的力量比较薄弱,即使经过紧急整补,依然仅有榴弹炮4门,野炮10门,山炮26门,重迫击炮13门,战防炮20门,合计火炮73门。
淮海战役总前委
兵力部署方面,国民党沿陇海铁路摆上了一字长蛇阵,我们都知道,这个阵型可以号称中国历史上最蠢阵势了,谁用谁败,真不知道老蒋那时怎么想的。
何况邱清泉在作战会议已经指出了这个点,并且直言不讳的说:这个阵简直是白痴才会摆。可惜他的提醒“蒋大营长”并没有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