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从起兵到称帝,一共七年,灭秦三年,灭项四年,这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极限速度,司马迁是这么记述的,“以前虞舜,夏禹兴起得到天下,都是做好事,攒人品几十年,人民满意,上天降福才能够登上帝位,再之后的商汤,周武都是由他们的祖先开始,埋头苦干了十几代人,八百诸侯都满意还觉得时机未到,放逐夏桀,*了纣王,才开始号令天下。即便是不攒人品的秦国,也从襄公开始经历了几百年立足,从孝公开始经历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惠文王的合纵连横,宣太后诱骗楚怀王和诱*义渠王,昭襄王的远交近攻,长平之战,最终才能在始皇手里面完成天下一统。这是人品要高到这种程度,力量要达到这样的规模才能干成的事儿。刘邦居然七年就完成了这样的伟业。司马迁表示自己完全没有办法解释这样的事情居然能够发生,只能把这种事情归因到天命。

1、下面来谈一谈刘邦厉害的地方,当刘邦的乘车被项羽部队追击时,追兵迫近,生死存亡之时,刘邦的车上有车夫、护卫夏侯婴、自己和两个嫡生儿女鲁元公主和汉惠帝。刘邦只用了一秒钟就想通了绝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想不明白的道理——”夏侯婴能给自己挡刀,所以不能丢;车夫是驾车救命的,所以不能丢‘;只有眼前一对亲生儿女是自己的负担“——他瞬息之间就做出了最残酷却最正确的抉择,飞快地将鲁元公主和汉惠帝踹下去,以减轻车子的负担——绝对的现实主义玩家

2、刘邦的老婆吕雉和父亲刘太公被刘邦的叛将雍齿囚禁过,期间遭受过残酷的虐待和侮辱。后来刘邦为了安抚众心,没有报仇,依然封雍齿做什邡侯,让其享受荣华富贵——这是何等的度量?

3、刘邦灭项羽后,年愈五十五,身老体衰,却从不贪图享乐,依然衣不卸甲,胯不离鞍,全力削平一切潜在敌人。灭燕、吞赵、败陈希,*韩信,剁彭越,灭英布,老死战场——堪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真正典范。
就这一点,远胜于曹操——曹操灭张鲁,面对部下要求乘胜灭蜀的建议,曹操竟道:“得陇何复望蜀?”可见已然暮气沉沉,厌恶兵车劳苦,贪图邺都繁华。“

没有一定历史知识的人,一定想当然地以为,刘邦是个大老粗,连大字都不认识几个。但这非事实。事实上,刘邦的文化程度很高。据司马迁的记载,项羽「学书」是半途而废的,但刘邦和卢绾,却没有半途而废的字样,由此可以断定,刘邦「学书」,一定是学成了的。刘邦学成后干什么去了呢?从张耳的传记中可以看到,刘邦给张耳做了门客,并且给张耳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后来,几经沉浮,张耳成了常山王,刘邦成了汉王,张耳又被陈馀打败,无处可去,这时候,张耳想起了刘邦,说自己和刘邦是老交情了,可见,当时的刘邦,一定是众多宾客中能跟张耳谈笑风生之人。
最后,再说一件能够证明刘邦文化修养的事,那就是刘邦留下的两首传世诗篇,《大风歌》和《鸿鹄歌》。
大家对《大风歌》比较熟悉,我就不再多谈了,我们简单地说说《鸿鹄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上边的八句诗,即是《鸿鹄歌》,这首《鸿鹄歌》没有记载在刘邦的传记中,而是出现在张良的传记中。
该诗创作背景是刘邦见到商山四皓后,知道太子已树大根深,万难动得后所做。
诗中既表达了对二儿子成才的欣慰,也表达了自己不能为三儿子铺路的遗憾,全诗结构工整,流畅自然,巧用比喻,艺术感染力极强。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诗人,你把曹操的诗拿过来,和刘邦的这首《鸿鹄歌》对比着看,很容易就能得出刘邦不比曹操差的结论。
试问,能在情绪流动间创作出《鸿鹄歌》的刘邦,文化程度能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