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米契斯为什么获奖,亚米契斯有什么资料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4-04-11 01:29:06

亚米契斯为什么获奖,亚米契斯有什么资料(1)

彭介勇

《爱的教育》是十九世纪意大利著名作家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完成于1886年的长篇日记体小说,该书是他反映社会和教育问题的众多小说中的重要一部,也是他的创作达到顶峰的标志性作品。

《爱的教育》在意大利文中叫做“心”或“一个小学生一学年的故事”,1924年,我国著名语文学家夏丐尊先生译成该名。这一译名,非常切合作者对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和创作初心。

作家亚米契斯对儿童教育格外上心,在小说中,他借加沃尔伯爵之口说:“你们要注意教育好儿童,注意教育好儿童和青年。”原来,作者是要通过小说来践行加沃尔伯爵的临终叮嘱。因此,他在写给《爱的教育》出版商的信中坦言:“这是我二十年心血的结晶,是三十年理智的内心独白。”同时,他也毫不掩饰自己的创作意图,在《爱的教育》序言里写道:“这部书是特别献给九岁到十三岁的小学生的。”接着他深情地表示:“亲爱的孩子们,请你们今天读一读这部书,希望你们能喜欢它,并从中获得教益。”

《爱的教育》采用了日记体的写作形式,日记是意大利某市立小学一位读四年级的学生恩利科一年所写,总计100则。这100则日记,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恩利科的生活纪实,二是老师所讲的每月故事,三是父母和姐姐写给恩利科的书信(或留言)。显然,小说试图从一个四年级小学生的视角反映家庭、学校和社会与教育相关的各个方面,引发儿童的共鸣。而从这些日记叙述的故事里,读者不仅能认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更能深切地感受到家庭之爱、师生之爱、同学之爱、社会之爱和祖国之爱,以及恩利科在爱的教育里茁壮成长的过程,从而体验到真真切切的“爱的教育”。

日记的所有者、小说的主要人物恩利科,他真诚善良、正直勇敢,具有上进心,浑身上下洋溢着爱的气息。因为有爱心,恩利科能敏锐地感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方方面面的爱,也愿意把自己心中的爱释放给需要爱且值得爱的所有对象。他爱家庭、爱父母,所以在家庭出现暂时经济困难时,他愿意“牺牲”父母已经承诺的礼物和零花钱,只要父母“精神安定、心情舒畅就行”。他爱学校、爱老师,所以听到老师说“恩利科,我们以后永远分别了,是吗?”的话时,他的心里“很不好受”。他也愿意陪父亲去看望父亲的老师,并对父亲的老师充满敬畏。他爱同学,爱同学的家长,他“最喜欢”宽宏大量的卡罗内、“聪明透顶”的德罗西,也喜欢木柴商的儿子科帝列和泥瓦匠的儿子“小泥瓦匠”,更是“特喜欢”铁匠的儿子波列科西。他爱社会、爱祖国,所以他对为祖国牺牲的英雄充满敬意,对国家领袖饱含爱戴。尤其可贵的,恩利科的爱十分纯粹,几乎超越了阶层、贫富与地域。如果一定要为恩利科的爱找到一个标准,那就是爱的对象的学习和品行。因此,他对欺软怕硬、心狠手辣而无心向学的弗朗蒂就“特别讨厌”。恩利科简直就是“爱的小精灵”。

“爱的小精灵”恩利科是《爱的教育》里着力刻画的人物,也是作者理想化的人物,同时在他的周围还活跃着一大群个性鲜明的具有爱心的同学、师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形成爱的强大磁场,以凸显激励、唤醒和教育儿童的创作目的。翻译家夏丐尊曾说:“书中叙述亲子之爱,师生之情,乡国之感,社会之同情,都已近于理想的世界,虽是幻影,使人读了觉得理想世界的情味,以为世间要如此才好。于是不觉就感激、就流泪。”可谓一语中的,入木三分。

我认为,《爱的教育》的价值固然在于塑造了包括恩利科在内的具有爱心的众多人物形象,但是小说展现出的恩利科们性格生成的人文环境,更需要受到特别的珍视和尊重。据我看来,小说的人文环境大致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要素构成。换句话说,恩利科们爱的性格是在有爱的家庭、有爱的学校和有爱的社会的培育下而养成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爱如糖入水,妙化无痕,自然而然地产生着教育的巨大引力,哺育儿童成长。《爱的教育》所呈现的这一内容,与我们当今倡导的要建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的理念颇为相似。于是,我们不得不向创作于100多年前的这部小说,以及在100多年前对教育问题作出深度思考的小说家,表达由衷的敬意。

首先,恩利科的父母善良而有爱心,也很懂得爱的教育法。父亲带恩利科去看望被恩利科的同学卡罗菲意外伤害的老人,带恩利科去拜访自己四十四年前的老师。母亲带恩利科与姐姐到贫困家庭捐赠衣物,带恩利科去幼儿园表达对幼儿的关爱。他们还鼓励恩利科去同学家玩耍,特别是到那些条件不好的同学家里去,也欢迎恩利科把自己的同学带到家里来。等等行为,无疑都在用实际行动对恩利科施以潜移默化的爱的影响。

小说对恩利科父母体贴弱势家庭孩子心理的相关细节,不仅描写众多,而且令人感动。同学“小泥瓦匠”到家里来玩,“衣服上的白灰蹭在了沙发靠背上”,“我(恩利科)刚伸手去擦,就被父亲拦住了。过后,父亲不声不响地擦掉了”。同学卡罗内的母亲去世了,母亲去接恩利科,小说写道:“我看见母亲等着我,就跑过去想拥抱她,可母亲推开了我,只是目不转睛地望着卡罗内。”言教不如身教,父母对弱势家庭孩子自然流露出的善心和爱心,也必然深深地感动着影响着恩利科。

而对恩利科,父母的教育也往往具体而微,不放过他表现出来的对成长不利、与成长不相宜的任何一个细节,哪怕稍纵即逝的细微情绪。父母和姐姐写给恩利科的书信,大多是针对这些细节和情绪而施予的教育书信。如《学校》《我的母亲》《穷人》《马路文明》《我的姐姐》《我的父亲》《母亲的最后嘱咐》等。如《学校》就是父亲针对恩利科觉得“学习是件苦差事”的情绪而写,《我的母亲》就是父亲针对恩利科在弟弟老师面前“对母亲很不尊重”的表现而写,《穷人》则是母亲针对恩利科在大街上面对穷女人的乞讨无动于衷的行为而写……读完这些书信,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这样的家庭里,这样的父母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人格是健全的,爱心是爆棚的。

其次,小说里呈现的学校教育不用说也是爱的教育的典范。小说里出现了众多的老师形象。有恩利科自己的往届老师、现任老师和临时代课老师,也有弟弟的老师和父亲的老师,有女老师,甚至生病的老师和校长。尽管他们各有不同特点,不过有一点倒是相同的,那就是敬业而有爱心。帕而博尼先生虽然“表情严肃认真”,可“看到一个学生的脸上长着红疱疹,就停止书写,两手托着他的脑袋细细察看”,对于上课扮鬼脸而知错的学生,他也只是“抚摸着他的脑袋说:‘以后再不能这样了。’”印象尤其深刻的是恩利科父亲的老师柯罗塞提先生,“他表情严肃,但举止温文尔雅,富有教养。他像父亲一样爱我们,从不原谅我们的任何过错。”甚至80多岁的高龄仍记得学生的点点滴滴,他说:“那些最好的和那些最坏的,那些叫我称心如意的和使我伤透了心的孩子,我全记得他们。”并肯定地说:“我要一样地爱他们。”试想,由这样的老师群体组成的学校,能不是一所令人向往的学校吗?难道不是可以让学生受到良好教育的学校吗?

最后,小说里也有不少反映社会重视爱的教育的内容。固然,十九世纪刚刚获得独立的意大利社会问题不少,但正如加沃尔伯爵所叮嘱的那样,都在努力做着“注意教育好儿童和青年”的事情。《一枚当之无愧的奖章》里的政府督学形象平易而亲和,他专门来到学校发奖,知道二等奖的受奖人波列科西的父亲是一名铁匠,但也是醉鬼,经常粗暴地把波列科西打得遍体鳞伤。小说写道,督学牵着直打哆嗦的波列科西的手,来到他父亲跟前,对波列科西极尽赞美,让波列科西的父亲“有生以来第一次明白了许多道理”,明白了孩子的优秀,从此要像一个优秀的父亲那样对待波列科西了。而《发奖》则记叙了一场由政府主导的有省督、省教育厅长、市长、市教育局长和其他官员参加的盛会,为来自意大利不同城市的品学兼优的获奖代表发奖。他们的表现实在让人感动而佩服。“一位市政府官员认识所有这些孩子(指获奖者)”,“市长跟他们一一亲吻”并询问科列蒂“额头上的红色痕迹是怎么回事”,还“把一只手放在他的肩上”,一个孩子不小心在地毯上绊了一跤,“省督赶快走上去把他扶起来”,教育局长对学生说应该向“坐在包厢里的老师们致敬”,种种都是令人难忘而又富于教育意义的温暖细节和瞬间。

《爱的教育》所塑造的父母、老师和官员,所呈现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总是那样的具有爱心和教育情怀,读来格外温馨、激动,并让人对未来充满信心。也许正因为如此,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就曾用心良苦地说:“我以为不但儿童应读,实可作为普通的读物,特别地应介绍给与儿童有直接关系的父母教师们。”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