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盘踞在一处天然的沟壑内,而两边即是悬崖峭壁十分高耸,唯一一条公路在两山之间盘旋着,远处看犹如一条巨蟒。
当时修建的时候也是为明代安防的重要端口,平型关的设计十分的优异,东连紫荆关,南接五台山脉,西接雁门关,北连恒山余脉。
是当时明代皇朝防御蒙古侵犯的重要建筑。
为了更好的利用地形,115师师长曾三次带人到现场进行实地勘察。
第一次带着参谋直接到平型关关口,爬上关口北侧山岭,直接对着地图了解当地的山势、河沟村庄路面等。再就是勘察峡谷公路两侧的地形是否存在优势。
而平型关的两侧则是高高的叠峰,十分的陡峭,而这样的地理位置恰恰是伏击天然的优势。
不仅如此,在它的左侧还有东跑池老爷庙这种极佳的制高点,可以说这里有着独天得厚的自然优势。
而第二次为了不让敌军发现自己的目的,我军伪装成普通百姓,重点拦查了老爷庙前面的地形和沟谷以及南侧的具体情况。
根据详细的地形,平型关战役的作战计划雏形也开始在115师师部慢慢成型。
21937年,平型关战役取得胜利,却遭人质疑仅打了一个辎重队功劳不大。
那他们到底是如何打赢这场胜仗的呢?其中又有哪些细节值得推敲。
当时日军是由灵丘地区向平型关一路侵犯,并且直接占领了东跑池地区,面对这样的形势
我军决定,利用平型关的有利地形,在老爷庙等制高点进行埋伏,直接给敌人来一个左右夹击的计划。
于是在9月24日这天,友军的部队直接送来了“平型关出击计划”,直接让71师还有新编的第2师以及第8旅配合115师对侵犯的日军进行合击。
在战斗打响的前夕,115师开始了战争动员会,师部*带着各旅各团的主要领导现场模拟了作战方案以及明确各个部门的伏击地点。
根据计划安排,115师的主力安置在平型关到东河南镇的公路南侧的山地边上,长达十余公里。
而343旅的686团潜伏在白崖台附近,在往左则是685团,往右则是687团,而兜底的则是第33军的独立8、344旅还有部分的115师。
为了保证万无一失,特地还派遣了687团阻断日军援敌的入口,而688团则作为预备部队听候调遣。
这样一来,日军基本上算是插翅难逃了,在伏击圈中逃跑的几率小之又小。
如此周密的作战计划得到了方面的统一支持。
于是在行动开始之前,115师的各作战部队,连夜召集连以上的干部进行秘密会议,进行深入的战斗动员,当然当时还有一个意外的优势就是整夜的暴雨。
这次战役也受到了党内重要领导的格外重视,在开战的前一天,朱德和彭德怀将军特地给115师发了电报,并指出这次作战的要领。
不久,115师的部队全部在冉庄集合待命,115师师部下达了各旅各团的命令,特别要求343旅立即出发在白崖台一线埋伏地布阵。
为了作战的隐秘性,各部队都没有走大路而是选择了泥泞的崎岖小路。正巧那天大雨倾盆,狂风怒吼,虽然让部队的行动上更加的艰巨,但是也让这次行动显得更加的隐秘。
许多战士们在还没有抵达位置的时候就已经冻得浑身发抖,而夜里更是显得格外的寒冷,战士们恨不得将身体锁在一团,但是强大的战斗意志并没有让他们这样做。
更让人担心的是暴雨过后紧急而来的山洪突然一下子就爆发了,还有奔腾的洪水,可以说上天打了八路军一个措手不及。
即使环境恶劣,战士们迎难而上,将自己手上的枪和鞋子挂在脖子上,彼此一起手牵着手挺过山洪之处。
在行军的途中,最危险的地区,洪水甚至深度达到了腰以及胸的高度。
他们携手跨越依旧向伏击地急行。在他们负重前行,终于在计划的时间内,赶到了伏击阵地迅速修筑起了工事伪装。
而战士们身上则是被黄泥浸透了,腿脚在冷水里被冻得十分麻木,外加冷飕飕的风吹过,似乎整个人都能顷刻之间倒下。
但是他们始终坚持这站在自己的战斗位置上,等待着上级开火的命令。
虽然暴雨给大家行动上增加了很多的不便,身体上受到各种摧残,但是也为团体出行以及战争准备做好了极佳的掩护。
八路军利用暗夜和暴雨的掩护,一支作战秘密进入白崖台进行潜伏,大家各就各位,剩下唯一需要做的则是等待日军的到来将其一举歼灭。
夜晚十分凄冷,也显得十分的漫长,战士们趴在自己的狙击点一直等待着日军的到来。经历着几个小时的等待,终于看到了希望。
31937年,我军在平型关一带设伏,取得我军抗战以来第一个大胜利。
那当时到底是一个怎样令人震惊的情景呢?对于当时的抗战又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呢?
1937年9月25日拂晓,日军第五师团第21旅的部队浩浩荡荡驶入平型关一带。在这条蜿蜒的公路上显得十分的雄壮。
而八路军手持各种枪支潜伏在两人的夹缝之中,小心翼翼的保持静默,等待伏击日军的最佳时机。
根据我军掌握的情报,此次队伍有将近上千余人的日军,共计驾乘汽车100余辆,还有辎重大车200余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