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我军也制定了类似的战术。
正面的17军、33军继续与日军僵持,而让后方的第71师和新二师共计8个团的兵力,绕过日军第五师团的正面部队,奔袭日寇位于灰原、灵丘两地的退路,并在最关键的桥沟防线设下伏兵,埋伏赶来增援的日寇。
而八路军115师正是被部署在了桥沟以南的位置。
如果按照双方这样的布局,那这场平型关战役很有可能打成了换家战术,就看谁能用相同的战术打出更大的战果,可计划赶不上变化。
日军绕后攻击我军指挥部的两支部队,在行军到我军17军阵地西侧附近时意外遇到了国军的守备部队,暴露了行踪。
此时再执行斩首任务已经不切实际,日军索性将错就错,让这两支生力军东进,配合正面的日军第五师团夹击中央军的第17军。
第17军的战力相对羸弱,不论是人员、装备都排不上号。再加上17军军长又和阎锡山不对付,在遭到日军夹击的情况下多次电联阎锡山请求增援,但始终等不来援军。
在这种情况下,17军作出了一个十分恶劣的决定,在部队即将溃败的情况下迅速退出了阵地。
原本这一决定并不算抗命,可问题是17军撤退时并未跟友军通气,隔壁的晋绥军第33军根本来不及反应,左翼阵地上的友军就变成了日寇。
而我军原定计划中前去绕后的第71师和新二师也不清楚,他们原本要通过17军的阵地赶赴战场,谁知刚靠近阵地就遭到日寇的一轮扫射。
到了这一阶段,战场上的国军才发现17军居然一个招呼不打就撤退了,将阵地让给了日寇。
可被17军坑得最惨的还不是第33军和第71师,而是咱们的八路军115师。
原本按计划,115师的4个团将配合71师和新二师的8个团,打一场人数比为7比1的伏击战。
可那8个团现在来不了,此时只能由115师单干,人数比只有2.5比1.
虽然人数依然有优势,但在抗日战场上,日寇不论是装备、后勤还是单兵素质都远胜中国军队,甚至是蒋介石的王牌部队在战力上也远不如同等兵力的日寇。
因此2.5比1的人数比始终不保险。
八路军115师原本可以撤走保存实力,但如果放任敌人的增员,那整个山西都将陷入危机。
此时敌人的增援部队,第21连队共计4000多人的步兵、炮兵和辎重部队已经上路了,打与不打,成了困扰八路军的最大难题。
经过再三考虑,八路军115师决定一定要打。
首先,敌人虽然有4000多人,但我军人数占优,并且敌人4000人中还有大半的辎重兵和炮兵,在短距离交战中威力一般。
其次,敌人既然敢走这条路,那就说明他们不清楚115师的存在,更不知道此地已经被我军设下埋伏。
而最关键的一条就是我军占据绝对的地利。
山西一代多山,日寇的进军必须依靠山谷,而我军的1万多人都已经埋伏到位,居高临下,完全可以打一波速战速决的歼灭战。
在做出作战决定后,我军立即进行了紧锣密鼓的部署,先是将4个团中的两个在沿途的制高点埋伏,1个团绕后阻击敌人可能的援军,并阻断敌人撤退之路,另1个团由于遇到突发山洪,将作为预备队使用。
到了8月25日,4000多名日军排成长线沿着山谷缓缓而来。
日军在侵华战争中一向自负,打出了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口号,在战场上更是轻视国军,因此即便是这种极易设伏的地形,日寇也不会派出先遣队,而是大部队大摇大摆地开始行军。
前头是开路的步兵大队、中间是山炮大队,最后才是辎重车队。
我军耐着性子,放过了步兵和山炮大队,当辎重车队进入伏击圈时,我军立即展开了奇袭,如雨点一般的手榴弹落入敌方脚边,一连串的爆炸声响起,正式拉开了平型关战役中最关键的一场伏击战。
日军陷入了短暂的混乱后很快就展现出了精锐部队固有的素质,片刻后就组织起了反击。
旅团长一边收拢部队,一边向板垣徵四郎请求增援。
即便是落单的日军也充分利用地形、卡车作为屏障,对我军进行射击。
此时八路军的冲锋号响起,数千士兵如潮水一般从山坡上俯冲而下,按照以往的战斗经验来看,这种情况下敌军一般都会溃逃,可日军却展现出了极高的战术素养,十分冷静地阻击我军的冲锋,并且枪法极准,大批的八路军战士在冲锋的路上中枪倒地。
当时的指挥官林彪就站在几公里外的一处高地上,在望远镜中看到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后立即下令转变战术,利用人数优势分割包围敌人,并集中火力将其歼灭。
而在一处名为老爷庙的高地上战斗尤为惨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