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人物介绍,老人与海人物关系表

首页 > 历史 > 作者:YD1662024-04-12 16:32:28

今年85岁的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仍然每天会准时出现在同济大学海洋楼三楼的办公室。

早在1991年,汪品先就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但他开玩笑地说:“别人是博士后,我是院士后。”因为他自认“有点分量”的工作,都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做的,“到了晚年,才挖到了深海研究的学术富矿”。

作为中国海洋领域第一个大型基础科学研究“南海深部计划”指导专家组组长,汪品先感言:“南海研究是我这辈子做得比较漂亮的事,科学上有些突破,让中国掌握了南海科学研究的主导权。”

中国版“老人与海”的故事背后,有着怎样的人生传奇和经历?

老人与海人物介绍,老人与海人物关系表(1)

2018年,汪品先在三亚出航

【人物档案】

汪品先:祖籍江苏苏州,1936年生于上海。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国家“南海深部计划”指导专家组组长。2018年,以82岁高龄搭载“深海勇士”号4500米载人深潜器,在南海9天内完成3次下潜。2021年,当选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敬业奉献模范)。

“海底漂亮极了,一定要看看”

:您是如何与海洋结缘的?

汪品先:上世纪50年代末,“全民找矿”热潮兴起,上海也准备在海上找矿。1960年,我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毕业后来到华东师范大学,加入筹备中的海洋地质系。当时,这个系从全国各地抽调了40多名大学毕业生,不过正碰上”困难时期”,只能看书,谈不上出海。

几年后,国家在上海正式设立“627工程”,计划在东海、黄海勘探资源。1970年,华东师大开始招收海洋地质系本科生。1972年,当时的国家计委地质局下发通知,将华东师大海洋地质系转到同济大学,并入同济水文和工程地质专业的“地下工程系”,我的工作关系也就转到了同济大学。1975年,同济正式挂牌成立海洋地质系。

老人与海人物介绍,老人与海人物关系表(2)

1960年古生物班毕业照,汪品先(第二排左二)

:来到同济后,是怎样迈出向海洋进军“第一步”的?

汪品先:那个年代,国民经济百废待兴,学校连一条小舢板都没有,根本没办法去海里直接找石油。幸好有出海的船只带回来黄海海底的泥巴,我就把泥巴放在大搪瓷碗里泡开,然后在自来水龙头下淘洗,再用一台勉强可以用的显微镜观察。这是我向海洋科学“进军”的第一步。

1977年,我应邀到海南岛参加南海第一口探井“莺一井”的地层分析,由此和南海石油勘探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在这里,我真正接触了海洋,进入了海洋。

:1978年,您曾赴美国、法国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考察。这段经历是不是让人大开眼界?

汪品先:很幸运,我参加了石油部的代表团,成为同济大学“文革”后最早出国的老师。1978年的这次出访,确实让我开了眼界,也让我有了做世界顶尖海洋科研的愿望。

当时,世界强国之间的海洋科技较量已然开始,国外大石油公司、名牌大学都在研究海洋、勘探海洋,但国内对海洋的认识还很传统,停留在“舟楫之便,渔盐之利”的思路上。

在出访的一次晚宴上,有法国专家向我生动描述了乘坐载人深潜器潜入地中海海底的经历,“海底漂亮极了,到处都是海百合,安静得没有一点声音,你一定要看看”。当时,我根本想不到中国也会把科学家送入海底,只是在心里埋下了对深海的向往。

:1981年至1982年,您获得洪堡奖学金,在德国基尔大学深造。这段学习有什么收获?

汪品先:在苏联读书时,我的专业是地质学,主要研究螺化石。回国之后,方向转到显微镜下的微体化石,开始研究海洋。基尔大学是德国海洋科研的中心,在那里,我慢慢明白有比做古生物研究更重要的事。

有了洪堡奖学金提供的机会,我可以在德国做两年的研究,但最后只待了1年零4个月。通过专业的学习,我觉得自己摸到海洋科学的底,迫切地想回到祖国学有所用。

1985年,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专业拿到了博士点,这是中国海洋地质专业的第一个博士点,学校也很意外。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校长称赞“这个全校最小的系特别有出息”。

老人与海人物介绍,老人与海人物关系表(3)

1982年回访莫斯科大学

老人与海人物介绍,老人与海人物关系表(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